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1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工资的身份形式与财产形式理论问题研究——兼议中国共产党的按劳分配观
许光伟, 胡璇
工资是以人为范畴的经济规定,这决定工资研究是劳动价值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研究组成,从“唯物史观=通史规定”角度看,则是其中的基础部分。沿着通史的理论道路,以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发展形式为考察路径,以工资形式为考察中心,于是引出“身份工资”与“财产工资”范畴。研究表明,对工资范畴的历史规定进一步引申出“所有制形式本位论”问题,即理论逻辑要求通过人本位与物本位(两类所有制形式本位规定)来区分工资的身份形式与工资的财产形式,界定其概念内涵和知识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按劳分配观是“通史原理”与“断代史批判”的工作统一,是百年道路的辩证法思考产物,其指导了社会主义工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标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伟大历史启航。
2021 Vol. 313 (9): 5-16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1112 KB)  ( 470 )
17 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与转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朱巧玲, 闫境华, 石先梅
数字技术的推广与数据的生产要素化,虽使得具体劳动过程发生较大变化,却并没有从一般性意义上改变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即作为数据生成过程的所谓产消劳动、玩劳动等,只是使用价值而非价值的创造过程。用户生成的海量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大资本数字平台公司在配套的数字技术、数字化基础设施下,利用海量数据来对中小资本实施控制,使得剩余价值流向数据公司。数字平台使得分散资金更加便捷地转化为资本,但金融化程度与数字资本垄断程度的加强,使得大资本数字平台公司更加广泛地吸纳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减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引致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者主体地位、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所在。
2021 Vol. 313 (9): 17-27 [摘要] ( 476 ) HTML (1 KB)  PDF (1075 KB)  ( 34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8 论新中国对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何干强
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来看,1953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对私改造”取得伟大胜利这件事,尤其值得纪念。“对私改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是一场对私有制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对“共产主义革命”原理的丰富和创新。“对私改造”的伟大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相比,对新中国未来的发展,意义更为深远,历史地位不容低估。我们只要承认“对私改造”的必要性和伟大胜利,就不能不对一段时期以来的私有化“改制”思潮进行反思。党中央不断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这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新中国“对私改造”正确性和科学性的自信,高度重视“对私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伟大胜利,对于纠正目前所有制结构的不良比例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 Vol. 313 (9): 28-38 [摘要] ( 331 ) HTML (1 KB)  PDF (1090 KB)  ( 471 )
39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与展望
丁晓钦
新中国7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1949~1978年,为新中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为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全面国有化阶段;1978~2012年,以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国有企业提质增效阶段;2012年至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有企业全面“做强做优做大”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不同时期应对不同发展要求的诠释和践行,是应对每个时期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关切人民的主要需求,在“强”“优”和“大”之间各有侧重,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正是新中国70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
2021 Vol. 313 (9): 39-51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1105 KB)  ( 658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52 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视角下的现代货币理论
裴宏, 游宣浩
现代货币理论以财政货币观为理论起点,以资产负债表和核算原理为分析工具,得出了富有争议的结论。从货币循环和中央银行的角度,立足于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货币—资本循环模型;证明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论起点和分析框架在包含合理直觉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代表性结论“准备金效应”的成立需要特定的前提。加深对现代货币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
2021 Vol. 313 (9): 52-61 [摘要] ( 388 ) HTML (1 KB)  PDF (1081 KB)  ( 503 )
       争鸣与探索
62 资本经济学的内在矛盾与没落
刘永佶, 许卫岳
资本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几百年来深刻而广泛地作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维护过程,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资本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矛盾演进中一个特殊阶段的产物,它本身也是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激化,资本经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自身的历史和逻辑的局限,资本经济学已不能化解其矛盾,必然由此而没落。从道、法、术、技四层次来看,资本经济学的矛盾及其没落趋势表现为:道层次的资本主义观念与人本质的背离和人性升华大趋势相冲突;法层次的方法论从论证、维持资本雇佣劳动制演变为以诡辩掩饰矛盾,编造经济规律;术层次注重体制和机制实用效能,但其局限性逐步显现并形成两大派系冲突;技层次集中于政策建议和经营谋划上,因急功近利而只有短期效应,且不断冲突和失效。资本经济学的矛盾与没落,必然导致与之对立的概括现代劳动者阶级利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民主劳动的建立的劳动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021 Vol. 313 (9): 62-74 [摘要] ( 270 ) HTML (1 KB)  PDF (1100 KB)  ( 275 )
75 否定因果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对“只谈概率,不谈因果”的溯源批判
赵晓磊, 赵磊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以统计概率规律来否定因果关系的普遍性,悬置甚至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只谈概率,不谈因果”,已经成为经济学流行的学术思潮。有鉴于此,我们对否定因果关系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基本结论是:(1)虽然很多事件尤其是微观事件只能用统计概率描述,但概率事件本身并不违背因果决定论,概率与因果关系是相容的。(2)概率因果理论的逻辑仅仅是“用概率统计关系来刻画因果关系”,并没有消解因果关系。(3)“因果非实在论”的虚无主义逻辑不仅无法确认人类感知的可信度,而且还将人类的感知完全置于科学范畴之外。(4)“伪随机”的研究表明,随机数看似随机,其实内部产生机制是非常确定的。(5)N个因果关系迭加产生的“偶然性”结果,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性。这个结果之所以必然,就在于它虽然不是每个独立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却是每个独立因果关系迭加后的唯一结果。(6)在否定因果关系的观点中,有很多是对量子力学的误读。(7)即使超光速在量子世界有效(何况这仍是一个有争议且有待验证的问题),也否定不了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8)用因果关系的逻辑推导出因果关系不再有效的结论,这样的逻辑难以自洽。
2021 Vol. 313 (9): 75-85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1092 KB)  ( 585 )
       改革开放论坛
86 人口流动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韩立达, 何理
从全国范围看,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口在省际间流动比率的提高均会促进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具体来看,人口在省际间流动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要大于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人口城镇化率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在经济最发达的第一类区域并不显著,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区域的商品住宅价格影响显著,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第二类区域;人口在省际间的流动对第一、二类区域的商品住宅价格都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第三类区域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为避免经济发达地区住房价格过高,并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住房空置率过高的问题,需要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制定分区域差别化的购房政策,实现人口流动和住房市场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最终将住房主体回归于人。
2021 Vol. 313 (9): 86-98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287 KB)  ( 261 )
99 财政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基于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
张晓云, 贺川
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财政投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对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省际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数据和卫生总费用筹资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考察政府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投入强度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相对于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对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区域间财政透明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异质性因素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强度存在门槛效应,且当前大部分省份处于递增效应阈值区间内。因此,应提升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拓宽公共医疗筹资渠道,增强各省份医疗服务供给上的协同合作与空间联动,发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低、竞高”的作用。
2021 Vol. 313 (9): 99-111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1206 KB)  ( 523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