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15


 
5 论《资本论》终篇的完整性、创新性、历史性
陈俊明
《资本论》终篇完整地再现了客观对象总体的社会表象,完整地体现了终篇与起点、第三卷、全书的紧密联系,使全书臻于完整而结束。在终篇,批判与创新紧密联系,通过全方位地批判庸俗的“三位一体公式”并溯及“斯密教条”的错误,而涉及资本运动的社会表象,并由此创造性地将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定与其外化表现联系起来,阐明资本运动内在规定的颠倒表现,使全书的基本理论臻于完成。终篇还具有丰厚而巨大的历史感,它以逻辑的方式反映了特定对象“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2015 Vol. 0 (10): 5-7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6906 KB)  ( 319 )
12 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续探———基于《资本论》、手稿及书信集的考证
卢江, 葛扬
广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交代给恩格斯后续研究的遗言,对其进行思想探源和体系构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亟待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议题。《资本论》的创作史很清楚地反映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广义性;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和阶段性的研究,还是关于社会形态更替条件的唯物史观分析,《资本论》都映射了狭义政治经济学需向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转变。马克思关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向实际从属转变与资本主义生产界限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社会更替的一般规律。《资本论》中与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行发展的分工理论是需要着重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它的历史演化佐证了《资本论》核心思想,蕴含了突破单一经济制度限制的广义内涵。
2015 Vol. 0 (10): 12-18 [摘要] ( 947 ) HTML (1 KB)  PDF (1164 KB)  ( 600 )
19 正确认识理论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本质
石晶莹, 梁静娴, 孙静
近年来,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中,流行并推崇一种可量化的“客观性”以及价值无涉的“中立性”的实证主义倾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因素采取了排斥与否定的态度,并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摆脱了“价值判断”等主观意识形态色彩,具备了客观性和中立性的科学品质。其实,可量化的“客观性”和价值无涉的“中立性”并不是衡量经济理论“科学性”的标准,任何经济理论都具备有主观“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特征。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更应该认清现代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特征。
2015 Vol. 0 (10): 19-24 [摘要] ( 288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813 )
46 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学说的演进和评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学说
王辉,
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衰落的不同历史时期,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等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都将资产阶级财富来源看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过,前者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归因于流通领域,后者则实现了将资产阶级财富原因的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从研究对象的确定来看,古典经济学从生产领域研究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更接近于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达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高界限。庸俗经济学以资源稀缺和人类欲望无限为出发点研究资源配置,则远离了物质生产方式作为财富源泉这个科学研究对象,由此决定了庸俗经济学作为一个学说体系的非科学性。
2015 Vol. 0 (10): 46-52 [摘要] ( 216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576 )
63 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的探索
刘建华, 孙立冰, 李明, 李燕玉
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作用问题探索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作用和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苏联时期从政府制定统一经济计划到实行计划经济是对社会主义政府作用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950 年代末1960 年代初,苏联东欧经济学家结合本国的改革实践,对新经济体制下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等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府作用理论。中国在社会主义政府作用问题上逐渐走向创新的顶层设计,在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上实现了重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2015 Vol. 0 (10): 63-70 [摘要] ( 311 ) HTML (1 KB)  PDF (1165 KB)  ( 695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