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15


 
5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逻辑解析———文本问题、“科学抽象法”的反思及其他
许光伟
马克思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的写作目的是使“历史”落实为“逻辑”,产生行动科学和历史科学统一、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科学叙述效果。这引起人们的误解,即把《导言》第三节看作生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规定的地点,进而误作是对“唯物主义知识论”的阐发,遮掩了真正涵义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唯物史观在文本中的阐释和运用。还原真相的路径不单是重回文本,系统梳理和剖解各种与文本相关的逻辑结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把握整体的逻辑发展,找到“总的导言”和“证明”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言》对“行动如何可能”的探求,事实上奠定了后来《资本论》结构的路向,即由客观批判启动的主观过程。科学叙述的尘埃落定使新时代条件下重新理解《导言》的逻辑,并予以创造性地运用有了可能。整体看,这一把握是透视“开放的逻辑”且保持正确的必备锁钥。
2015 Vol. 0 (7): 5-8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2365 KB)  ( 529 )
21 资本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
李瑞德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浪潮中,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作为一种巨大的隐形推动力,尤其是其逐利性、贪婪性和狂热性,推动金融资本不断走向膨胀化、投机化、泡沫化和全球化。虚拟金融资本的无节制膨胀和扩张,最终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及危机之后经济的持续衰退,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和失业率持续走高,主权债务危机和普通民众负债累累等严重后果。资本拜物教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2015 Vol. 0 (7): 21-26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1197 KB)  ( 638 )
27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创新
刘爱文, 王碧英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建构在特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基础的变化则是划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期的依据。资本主义发展迄今共经历了手工业技术、现代化机器体系和信息技术等三个阶段,根据这些技术基础,可将资本主义划分为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成熟时期和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等三个时期。作为生产组织的载体,技术基础的改变,在主导产业革命的冲击下,最终都将引起生产组织模式及其内涵的改变。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加快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提高社会生产力。
2015 Vol. 0 (7): 27-35 [摘要] ( 219 ) HTML (1 KB)  PDF (1271 KB)  ( 767 )
36 论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的性质———兼与罗雄飞教授商榷
高岭
研究对象问题涉及的是研究什么的问题,而逻辑起点则涉及研究路径问题。逻辑起点从研究对象的某一局部开始,在逻辑和历史的辩证运动中,逐渐过渡到研究对象整体,因而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是简单商品。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从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存在共性的成分,“商品生产一般”是表现两者共性的范畴。否定逻辑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或否定“简单商品生产”的客观存在,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2015 Vol. 0 (7): 36-43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1246 KB)  ( 408 )
44 “消费不足论”还是“生产过剩论”———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早期的一个争论
胡莹
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地对经济危机作过专门分析,但其文本中的相关论述却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的这些零散且角度不同的分析,被后人所发展、引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早期发展中,曾出现“消费不足论”和“生产过剩论”之间的争论。争论的本质在于,危机究竟只是偏离市场均衡常态的现象,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力图证明,危机不是供给和需求的暂时失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一种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维度,放在当代经济学的语境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 Vol. 0 (7): 44-50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1218 KB)  ( 501 )
73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闻博, 张森林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从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国情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建设、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农民社会地位和生活面貌的改变,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历史意蕴;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我国当代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加速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缩小城乡差别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2015 Vol. 0 (7): 73-78 [摘要] ( 169 ) HTML (1 KB)  PDF (1185 KB)  ( 576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