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如何从经验上估算利润率?
谢富胜, 郑琛
利润率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自1957 年吉尔曼从经验上估算利润率以来,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经验上估算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并分析了相关问题。由于研究目的的差异,不同的研究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分歧在于利润率的定义和估值方法不同。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如何界定生产性部门,是采用价格范畴还是价值范畴?如何定义并估算利润?如何定义资本,对资本采用什么方法估算?依据马克思的文本,我们认为,从经验上看,并不存在一种“唯一正确”的利润率定义;在经验研究时,应依照不同的研究目的来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2016 Vol. 0 (4): 5-11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024 KB)  ( 249 )
16 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缘
屈炳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确定的历史阶段,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文化精髓的深度融合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一种生动体现。所有这一切,马克思的《资本论》都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资本论》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2016 Vol. 0 (4): 16-24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985 KB)  ( 473 )
25 国际价值、技术进步与贸易利益
胡方
通过建立和扩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各国相互贸易会获得不同的贸易利益,其中一些国家的贸易利润除了来自于本国的剩余价值外,还来自于贸易对手国的剩余价值,而贸易对手国将失去一些剩余价值,遭受贸易损失。如果在相互贸易的过程中,某个国家出现技术进步,则与技术进步前相比,这个国家一般会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另外一个国家是否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则依赖由一些参数形成的相关条件,在满足这种条件下会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但在不满足这种条件下会出现贸易损失。
2016 Vol. 0 (4): 25-30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981 KB)  ( 33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31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若干问题探讨(下)———学习《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周新城
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经济学研究应该有哲学家的头脑,从哲学高度来研究经济学问题,是毛泽东经济思想最大的特点。毛泽东特别重视矛盾分析方法,他指出,“当作一门科学,应该从分析矛盾出发,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科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等等。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对我们研究当前的改革问题和从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 Vol. 0 (4): 31-42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1023 KB)  ( 404 )
43 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许梦博, 李世斌
需求侧管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逢其时,但传统供给学派大规模减税的主张并不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已经充分阐明了在社会生产中,结构均衡和优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2016 Vol. 0 (4): 43-50 [摘要] ( 282 ) HTML (1 KB)  PDF (974 KB)  ( 282 )
       争鸣与探索
51 论虚假的社会价值与级差地租的关系
王海鸿
虚假的社会价值与级差地租的关系,是尚有争议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超额利润两个界定标准的数理推导表明,理论界长期以来将级差地租界定为剩余价值是对级差地租本质属性的错误认识。级差地租本质上是虚假的社会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必须将超额利润的界定统一为“按商品价值出售”才是科学、合理的,而绝对地租的本质是剩余价值而不是超额利润。
2016 Vol. 0 (4): 51-56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966 KB)  ( 187 )
57 论制度“三方面两层次”的内容构成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小瑛, 张俊山
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外化,包括三方面两层次内容,它们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内涵的经济制度、以社会政法制度和思想意识为内涵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各种具体制度。前两方面制度处于本质层次,是决定社会、经济性质的制度,后者则是前两方面制度的具体体现与贯彻。不同制度内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发展,其发展有着不同方向和样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作用。一种制度如果能够反映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物质技术要求并且符合人类自身本质要求,则能促进经济发展向着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如果这种制度只反映生产力性质所决定的物质技术要求,但不符合人类自身本质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难以带来科学的经济发展。科学的经济发展就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发展,相应地制度建设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为依据。
2016 Vol. 0 (4): 57-62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966 KB)  ( 420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3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
王杰, 胡乐明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年代”,其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福特主义。随着1970 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和福特主义的终结。这意味着,福特主义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福特主义演变时序进行研究发现,日本率先产生并确立了后福特主义的主体地位。对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进行研究,可得出,日本之所以率先完成,关键在于其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危机感。
2016 Vol. 0 (4): 63-70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988 KB)  ( 496 )
71 资本国际化与国家的关系研究
齐畅, 钢花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资本将进一步摆脱空间的限制在全球流动。那么,资本的国际化是否必然意味着国家职能的弱化?如何认识国家在资本国际化进程中的地位成为一个愈加重要的问题。运用资本循环的国际化分析方法来考察资本国际化与国家的关系,表明资本的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国家职能的弱化,不意味着国家应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国家一直在影响并且全面地主导着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扩张,体现为国家在积极引导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循环有序进行的基础上,调解着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扩张过程中遭遇的矛盾和争端。
2016 Vol. 0 (4): 71-79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1026 KB)  ( 342 )
       改革开放论坛
80 当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对策分析
王大为, 谭晶
2014 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速急剧放缓,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存在潜在产出缺口的国家应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恢复经济基本面为首要任务;资本外流严重、经济对国际市场价格敏感的国家应实行不同程度的资本流动管制措施;经济对出口依赖较高的国家应选择弱势货币政策,以刺激出口增长;资源净进口国应实行强势货币政策,否则本币贬值将抵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资源净出口国应实行弱势货币政策,本币贬值有助于抵消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所造成的贸易损失。
2016 Vol. 0 (4): 80-85 [摘要] ( 222 ) HTML (1 KB)  PDF (953 KB)  ( 353 )
86 财政金融监管支出对信贷服务效率的影响
吕坤, 周爱民
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而财政支出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在资源配置水平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各省份信贷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财政监管支出有助于熨平信贷效率的波动,但也可能存在监管缺位致使财政支出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区域间金融信贷效率差异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在各省份大力发展金融业、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东、中、西部应走协同发展之路,避免由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从而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实现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2016 Vol. 0 (4): 86-91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962 KB)  ( 447 )
92 劳动关系中集体谈判权利主体的弃权现象研究
赵癑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劳动关系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率在加快、规模在升级,已经进入高发期和多发期。而如此高发的劳动关系矛盾表明我国的多元利益主体已经形成。集体谈判机制的确立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但该权利在运行过程中却有各种侵权现象出现,这里有义务主体和特殊主体的侵权,也有权利主体的自我弃权。通过对集体谈判中权利主体的弃权现象的分析,将为对该项权利的救济找到基本原因和提供理论基础。
2016 Vol. 0 (4): 92-96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940 KB)  ( 259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