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体性视阈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的三大运行机理分析 |
王维平, 陈雅 |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
|
|
摘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具有历史、系统、价值等多方面规定的整体性存在。审视和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创制和现实运作,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思维方法。以总体性辩证法的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和价值逻辑为指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现实运作是一个在“历史整合机理”“要素协调机理”和“价值调适机理”的共同作用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历史调节机理从自上而下的制度耦合与自下而上的制度流变的双重历史规定中,赋予制度出场以现实性和意义;要素协调机理从制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性和矛盾性两个角度,生成了制度系统运作的存在方式和动力机制;价值调适机理从制度主体层面为制度运作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和内在的原动力,赋予制度以制度更新和制度供给的能力,揭示了制度运作的第三重逻辑。
|
|
关键词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制度,
总体性辩证法,
历史总体性,
系统总体性,
价值
|
收稿日期: 2021-10-08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KSB15) |
作者简介: 王维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陈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5-2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18]张一兵.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范畴的哲学命意[J].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85(6):34-39.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3. [20]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历史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5. [21]邹升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成的五重逻辑[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6):119-125. [22]洪银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和优势[J].北京:红旗文稿,2020(1):32-34. [2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2). |
[1] |
李连波. 2021年国内《资本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24(8): 16-25. |
[2] |
宋婕,戴翔,万广华.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24(8): 100-114. |
[3] |
杭州. 《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编辑史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21(5): 39-46. |
[4] |
胡莹, 高路.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及其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19(3): 18-26. |
[5] |
黄再胜. 平台权力、劳动隐化与数据分配正义——数据价值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18(2): 77-87. |
[6] |
刘道一, 刘云喜. 《资本论》“剩余价值”概念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概念的充实与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17(1): 84-94. |
[7] |
王峰明, 王璐源. 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评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17(1): 25-33. |
[8] |
朱巧玲, 闫境华, 石先梅. 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与转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3(9): 17-27. |
[9] |
杨慧玲. 全球分工演进中的新发展格局:历史与现实[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2(8): 17-28. |
[10] |
荣兆梓, 王亚玄. 增加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与社会主义创新激励的两重来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2(8): 5-16. |
[11] |
韩文龙, 王凯军. 平台经济中数据控制与垄断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1(7): 5-15. |
[12] |
刘兆国, 王云凤.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9(5): 82-92. |
[13] |
胡莹, 刘静豌. 价值理论的发展:从李嘉图到马克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8(4): 5-15. |
[14] |
杨帅泓, 朱安东. 马克思-斯拉法生产价格体系下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对置盐定理的一个修正[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8(4): 64-74. |
[15] |
范玉仙, 张占军. 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效应与企业高质量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7(3): 71-8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