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比较分析 |
王朝明, 张海浪 |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1130; |
|
|
摘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认清西方供给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基于要素价值论的分析混淆了价值与财富的区别,不仅忽视了价值的流通与实现、忽视了价值分配对生产的经济效应,而且割裂了需求与供给的辩证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关注价值的生产和流通,更关注价值的分配,从而能更有力地解释和正确引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
|
关键词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基础,
马克思价值理论,
西方供给学派,
比较分析
|
收稿日期: 2017-12-28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MZD006) |
作者简介: 王朝明(1955-),男,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张海浪(1988-),男,江苏灌南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
[1]滕泰.新供给主义经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2]贾康, 苏京春. “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北京:全球化,2015(3):63-69. [3]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京:经济问题,2016(2):12-17. [4]逄锦聚.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49-59. [5]程恩富, 方兴起. 迪顿对消费的理解与我国当前的消费——兼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2):5-11. [6]简新华, 余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供求关系分析[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4):68-76. [7]倪国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兰州:兰州学刊, 2016(7):174-178. [8]尹伯成,华桂宏.供给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6. [9]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4. [10]李娟娟, 赵景峰, 湛爽.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成都:经济学家, 2015(9):5-10.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386. [13]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200.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6. [1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16]乔治·吉尔德. 财富与贫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17]王珏,吴振坤,左彤.资本论介绍:第3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82. [18]保罗·克雷·罗伯茨. 供应学派革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19]贾康, 苏京春. 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北京:财政研究, 2014(8):2-16.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郭飞.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03(2):18-20. |
[1] |
潘石.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应对战略之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2(8): 29-42. |
[2] |
吴义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衡增长的理论与逻辑——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8(8): 27-34. |
[3] |
张俊山. 深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6(6): 20-29. |
[4] |
段雨晨, 赵峰. 卡莱茨基经济理论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4(4): 38-44. |
[5] |
周小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3(3): 32-40. |
[6] |
陈硕颖, 黄爱妹.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互联网+”实践辨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7(9): 23-30. |
[7] |
刘宇, 唐亚阳.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困境与出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4(6): 82-88. |
[8] |
陈昌兵.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最优增长模型比较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9): 38-50. |
[9] |
张俊山. 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7): 29-35. |
[10] |
刘明远. 西方主流宏观调控政策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6): 29-37. |
[11] |
李繁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基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4): 27-34. |
[12] |
王志刚.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泡沫的综合测度及治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67(12): 88-90. |
[13] |
刘灿,刘明辉. 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供需结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67(11): 32-41. |
[14] |
鲁保林. “里根革命”与“撒切尔新政”的供给主义批判与反思———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劳资关系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6): 35-42. |
[15] |
吴易风, 朱勇. 经济增长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4): 32-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