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as G. The India Model[J].Foreign Affairs, 2006,85(4):2-6. [2]杨文武,雷鸣.试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架构体态及其启示[J].成都:南亚研究季刊,2008(1):44-48. [3]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臧灿甲.“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来自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启示[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137-143. [4]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9-20. [5]Fisher A G B .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J]. Economica, 1937, 4(13):99. [6]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40:182-183. [7]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2-333. [8]钱纳里,赛奎因.发展的格局——1950-1970[M].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49-56. [9]魏旭.马克思的产业升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结构转型的指导意义[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6):40-48. [10]韩江波.工业化理论的演化[J].长春:税务与经济,2011(1):1-6. [1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北京:经济学(季刊),2011(1):1-32. [12]刘明国.中国特色最优产业结构理论——兼对若干产业结构理论的批判[J].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48-54. [13]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谦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71. [14]赵儒煜.“后工业化”理论与经济增长: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分析[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3(4):46-60. [15]王东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J].北京:管理世界,2017(5):1-6. [16]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08. [17]孙冶方.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兼论第三次产业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以及社会统计学的性质问题[J].北京:经济研究,1981(8):16-24. [18]方民生.国民经济分类法比较[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1983(1):29-34+76. [19]Edward N.Wolff. Growth, accumulation, and unproductive activity:An analysis of the postwar U.S.econom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89. [20]何干强.调整好中国的经济结构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论公有制在调结构中的基础地位[J]. 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4):31-3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