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权”新论:基于“马克思定理”的分析 |
杨继国1,黄文义2 |
|
|
摘要 西方产权理论对产权概念范畴的界定并不完整,仅仅将其界定为法权上的权利束,忽视了不同产权主体之间背后的权力对等关系。这一不清楚的产权概念界定随西方产权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被用于中国国企改革,使得改革中所谓的“产权清晰”成了一个“不清晰”的“清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将产权混同为所有权,把所有权定义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把产权定义为包括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一组权力束权利,二者都是权利束,且没有了差别。这样,建立在混乱的产权范畴基础上的所谓“产权清晰”就是将公有制化为私有制,大肆化公为私,给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带来损失。因此,清晰的产权范畴界定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也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根据马克思产权理论,本文受“马克思定理”的启示,提出一个科学完整的产权范畴,即产权是权利和权力的矛盾统一体,包括法权属性上的权利和经济属性上的权力。
|
|
关键词 :
产权范畴,
马克思产权理论,
马克思定理,
权利,
权力
|
收稿日期: 2017-10-10
|
|
作者简介: 杨继国(1958-),男,重庆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黄文义(1987-),男,福建莆田人,经济学博士,三明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胡立法. 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 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57-63. [2]吴宣恭.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影响和社会实践——从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比较看[J]. 上海:学术月刊,2000(2):35-43. [3]吴易风.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5(1):4-24. [4]程保平. 科斯案例及定理与马克思案例及定理——重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体会[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0(7):13-16. [5]经济学消息报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135. [6]罗纳德·H. 科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S. Pejovich, Karl Marx, Property Rights School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in J. C. Wood(ed.), Karl Marx’s Economics: Critical Assessments[M].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88:240, vol.VI. [8]道格拉斯·C.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8. [9] 吴易风.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7(2):4-1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0. [14]于鸿君. 产权与产权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J]. 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6):57-80. [15] 林岗,张宇. 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1):134-145. [16]徐颖.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J]. 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3):27-30. [17]梁姝娜,金兆怀. 论所有制范式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J]. 长春:经济纵横,2006(4):43-46. [18]孙飞. 解析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三个关键点[J]. 长春:经济纵横,2010(2):21-25. [19]程启智,朱旗. 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J]. 北京:财经研究,1992(3):27-31. [20]刘伟,李风圣. 产权范畴的理论分歧及其对我国改革的特殊意义[J]. 北京:经济研究,1997(1):3-11. [21]时珍,韦奇.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社会主义产权理论的源头[J]. 北京:财经研究,1994(10):20-23. [22]谷书堂.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轨经济问题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23]吴宣恭,等. 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5]杨继国. “进入权”:企业理论发展前沿[J]. 北京:经济学动态,2001(1):73-77. [26]Rajan,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2): 387-432. |
[1] |
蒋海曦, 佘赛男. 当代货币的权力:大卫·哈维的货币理论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7(5): 48-57. |
[2] |
刘永佶, 许卫岳. 论资本主义的学理定位与概念体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2(10): 64-77. |
[3] |
陶士贵, 亓桂萍. 货币职能视角下货币权力非对称性:表现与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2(10): 87-96. |
[4] |
朱富强. 锦标赛制市场工资的性质拷问:公平性和有效性[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3(1): 54-65. |
[5] |
何琴, 谢宗藩. 中国非正式金融制度演化探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3(1): 83-91. |
[6] |
鲁品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开放战略的指导意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6(8): 26-32. |
[7] |
赵癑. 劳动关系中集体谈判权利主体的弃权现象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4): 92-96. |
[8] |
尹兴, 董金明.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化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12): 62-69. |
[9] |
王晓林,孙其龙. 金融权力与国家安全:历史与反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10): 59-68. |
[10] |
杨戈, 杨寄荣. 马克思论资产阶级的法与权利--兼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3): 34-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