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保平,周志龙.新常态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15(2):35-41. [2]李晓,张建平.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J].长春:东北亚论坛,2010(3):3-10. [3]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北京:统计研究,2014(7):31-37. [4]李斌,张瑶.异质性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变动[J].哈尔滨 :商业研究,2015(5):1-10. [5]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李建国,李智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中国探索[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7(4):78-85. [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590. [9]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6. [10]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罗斯托.主导部门和起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3]杨治.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J].长春:现代日本经济,1982(4):38-43. [14]Hausmann, R., C. A. Hidalgo, et al. 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Mapping Paths to Prosperity[R]. CID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11. [15]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哈尔滨:管理科学,2008(2):86-93. [16]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哈尔滨:管理科学,2009(5):112-120. [17]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2(5):148-160. [18]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太原:经济问题,2015(4):46-49. [19]鄂冰,袁丽静.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J].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12(4):60-64. [20]万庆,曾菊新.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的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长沙:经济地理,2013(7):102-108. [21]Jesse H. A., Hedy E. S. eds.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9. [22]庞闻,马耀峰,杨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比较研究——以上海、西安为例[J].西安: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44-48. [23]张勇,蒲勇健,陈立泰.城镇化与服务业聚焦——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3(6):5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