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樊纲,姚枝仲.中国财产性生产要素总量与结构的分析[J].北京:经济研究,2002(11):12-19. [2]李济广.我国现阶段财产所有权结构统计评估[J].郑州:中州学刊,2011(4):52-57. [3]李成瑞.大变化——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复杂性分析(上)[J].重庆:探索,2007(5): 132-141. [4]赵华荃.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分析和评价[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2(3):41-48. [5]何干强.振兴公有制经济刻不容缓[J].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1):1-8. [6]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4(1):4-2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李济广.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对公有制的重新认识[J].哈尔滨: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4):7-10.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贾后明.资本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及派别划分[J].武汉:理论月刊,2003(12):77-80.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6. [15]郑志国.怎样量化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赵华荃先生商榷[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12 (10):7-10.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史际春.关于法人财产权与股东权的法律规定刍议[J].长春: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6):41.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2]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苏东斌.普照之光——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所有制概念的三层涵义[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1990(1):69-81.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谭劲松,王文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10):6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