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小平.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EB/OL].(2018-09-12)[2019-04-20]凤凰新闻网,http://wemedia.ifeng.com. [2]高尚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两个中性”原则[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19(7):8-9. [3]杨伟民.减少政府机构 取消所有制分类[EB/OL].(2018-09-16)[2019-04-18]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 [4]刘世锦.应摘下企业头上“所有制的帽子”[EB/OL].(2019-03-23)[2019-04-20]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 [5]张思平.国有企业后退一步,中国经济海阔天空[EB/OL].(2017-12-15)[2019-04-16]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刘诗白文集:第4卷[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3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2.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15]荣兆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3.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10. [19]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61:139. [20]葛扬.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6(10):78-86. [21]刘瑞,王岳.从“国进民退”之争看国企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3):37-50. [22]杨春学,杨新铭.关于“国进民退”的思考[J].长春:经济纵横,2015(10):35-45. [23]邓伟.“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J].重庆:改革,2010(4):39-46. [24]周新成.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0(4):29-34. [25]卫兴华.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5-12. [26]杨新铭,杨春学.对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现状的一种定量估算[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2(10):10-16. [27]罗进辉.“国进民退”:好消息还是坏消息[J].北京:金融研究,2013(5):99-113. [28]丁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56-61. [29]张宇.当前关于国有经济的若干争议问题[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0(6):34-38. [30]项启源.对“国进民退”争论的深入思考[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1(1):61-66. [31]胡鞍钢.“国进民退”现象的证伪[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9-14. [32]荣兆梓.“国退民进”与公有制为主体[J].蚌埠:财贸研究,2014,25(1):17-21. [33]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4. [34]常修泽.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35. [35]郭克莎,胡家勇.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和政策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13. [36]翟文华.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研究[J].新乡:管理学刊,2017(4):17-27. [37]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02(001).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