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雄飞. 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孙正聿. 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08,(03). [5] 孙正聿.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 中国社会科学,2010,(0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许光伟. 《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J]. 当代经济研究,2011,(07). [9] 杨金海. 马克思的《大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0. [10] 孔扬. 《资本论》叙述形式之于研究过程的从属关系———论抽象—具体方法的完整含义[J]. 广西社会科学,2012,(06). [11] 列宁. 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7. [12] 孔扬. 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反思”[J]. 广西社会科学,2012,(04).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3. [14] 卫兴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的性质[J]. 学术月刊,1982,(01).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4.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08. [18] 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