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光.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来看政治经济学的对象[J].北京:经济研究,1961(4):23-31. [2]方文.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J].北京:经济研究,1961(7):42-53. [3]马家驹,蔺子荣.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1(6):105-106. [4]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2):52-65. [5]高峰.论“生产方式”[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2(3):1-9+93. [6]郭冠清.回到马克思: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再解读[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0(3):5-13. [7]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3(3):1-10.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7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周绍东,王立胜.现代化经济体系: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协同整体[J].北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1):94-100. [12]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中央编译局译.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6. [13]郭冠清.从经济学的价值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J].长春:经济纵横,2019(7):19-2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2. [1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58. [16]包炜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J].南宁:改革与战略,2018(8):1-7. [17]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论纲[J].北京:经济思想史研究,2020(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