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min,A. ( ed) . Post-Fordism: A reader[M]. Cambridge: Blackwell,1994. [2] Jessop,Bob.Regulationist Perspective on Fordism and Post-Fordism[M].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2001. [3] 谢富胜,黄蕾. 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J]. 教学与研究, 2005,( 8) . [4] 弗雷德里克·普赖尔. 美国资本主义的未来———决定美国经济制度的长期因素及其变化[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胡大平. 弹性生产、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20 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 南京大学学报, 2003,( 1) . [7] 黄卫平,朱文晖. 温特制: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J]. 美国研究,2004,( 2) . [8] 曾铮. 生产片断化、离岸外包和工序贸易———21 世纪世界产业“外包革命”的基本范式[J]. 财贸经济,2009,( 11) . [9] 陈硕颖. 模块化生产网络背景下的劳资关系研究[J]. 教学与研究,2011,( 5) . [10] 高良谋,胡国栋.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劳资关系嬗变:层级分化与协同治理[J]. 中国工业经济,2012,( 10) . [11] 宋玉华,周均. 国际外包、就业和收入分配之文献综述[J]. 国际贸易问题,2006,( 3) . [12] Kenan Patrick Jarboe. Globalization: One World,Two Versions[J /OL]. The Forward Studies Unit,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 November19&20,1998,http: / /www. cap. Imu. De. [13] Shahid Yusuf,M. Anjumaltaf,Kaoru Nabeshima. 全球生产网络与东亚技术变革[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4]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2001 年[R]国总统经济报告: 2001 年[R].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11. [15] Duane P.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工作[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16] 达尔默·D·霍斯金斯. 21 世纪初的社会保障[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51. [17] Feestra,Robert.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Autumn 1998,pp. 31-50. [18] 威廉·鲍莫尔,罗伯特·利坦,卡尔·施拉姆. 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以及增长与繁荣的经济学[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8.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00. [20] 哈里·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00. [21] 德鲁克. 管理的新角色:社会生态学视野下的美国[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4. [22] 李涛,聂运麟.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对左翼的挑战[J]. 社会主义研究,2005,(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