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北京:求是,2021(20). [2]刘守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土地改革及其实施[J].武汉:法商研究,2014(2):3-10. [3]杨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6(7):60-73. [4]刘桂芝,白向龙.新时代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共享发展机制研究[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1(7):37-47. [5]叶兴庆.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离”———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过去与未来[J].北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6):7-12. [6]高帆.中国农地“三权分置”的形成逻辑与实施政策[J].成都:经济学家,2018(4):86-95. [7]李怀.农地“三权分置”下乡村振兴实现的理论,困境与路径[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22(2):60-69. [8]陈小君.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变革的思路与框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内容解读[J].北京:法学研究,2014(4):4-25. [9]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6(7):145-163. [10]杨一介.论"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8(5):82-95. [11]高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理阐释与制度意蕴[J].北京:法学研究,2016(3):3-19. [12]叶兴庆.准确把握农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深刻内涵[J].成都:农村经济,2017(8):1-6. [13]赵万一,汪青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转型及权能实现[J].北京:法学研究,2014(1):74—92. [14]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6(7):145-163. [15]杜姣.权利失衡:土地流转中“三权分置”的异化实践及其破解[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22(7):22—32. [16]张帅梁.共同富裕与农民发展权:理论探源、历史经纬与现实进路[J].上海:学术月刊,2023(1):32-41. [17]虞崇胜.共同富裕伦理逻辑的三个层次[J].武汉:理论月刊,2021(11):5-14. [18][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9]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9-710. [21]虞崇胜,余扬.提升可行能力: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J].哈尔滨:行政论坛,2016(1):22-25. [22]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三联书店,2007:2. [23]汪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三重功能属性——基于罗马氏族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比较分析[J].北京:比较法研究,2014(2):12-25. [24]贺雪峰.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8. [25]温铁军.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J].武汉:学习月刊,2006(19):20-22. [26]吴春宝、郑凯元.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全国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23(1):17-27. [27]刘超.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实践逻辑与目标偏离[J].成都:经济学家,2018(1):97-103. [28]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北京: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 [29]童列春.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理论解惑与重述[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8-108+160. [30]贺雪峰.关于“十四五”期间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探讨[J].南宁: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8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