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佩林.《资本论》范畴中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问题[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1(2):45-56. [2]田光.论《资本论》的逻辑与三种历史的不同关系[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2(1):99-114. [3]孟捷.对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的批判性反思——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争论为参照[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19(1):13-19. [4]魏旭,陈冬源.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中的逻辑方式与历史方式的辩证统一——兼与孟捷教授商榷[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1):205-220. [5]陈龙.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对近期学术界相关争鸣的反思[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21(2):25-32. [6]黄瑾,林铨.逻辑与历史辩证关系的研究——对“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批判所作的批判[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21(12):113-120. [7]罗申塔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M].冯维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21 [8]张薰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 [9]袁吉富.对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质疑[J].北京:教学与研究,2007(4):84-88.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M].高飞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1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9-40.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16]罗伯特·法恩.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一种新阐释[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7-20.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18]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1. [19]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21]邱海平.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及逻辑起点——基于唯物史观对于中国现代历史适用性的思考[J].北京:教学与研究,2010(3):19-24. [22]张晖明,任瑞敏.方法论的格式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境遇——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讨论[J].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56-164. [23]邱海平.《资本论》的创新性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91-99. [24]许光伟.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意蕴——再论《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及其时代意义[J].厦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