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骆耕漠.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虚假的社会价值”问题[J].北京:经济研究,1964(6):43-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7. [4]刘磊.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争论:演变与分歧[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143-153. [5]吴宣恭.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与孙连成同志商榷[J].厦门:中国经济问题,1964(9):28-36. [6]卫兴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J].北京:经济研究,1962(20):26-35. [7]马慎萧.朱冰霞.超额剩余价值从何而来——基于“自创论”“转移论”“综合论”的梳理与思考[J].北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6):28-41+154-155. [8]王积业.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量计算问题的初步探讨[J].北京:经济研究,1962(10):24-32. [9]段进朋.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吗?[J].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37-38. [10]曹新.也谈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及其意义[J].喀什: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1(4):51-56. [11]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204. [12]潘永强.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兼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几种观点[J].长春:长白学刊,1995(6):38-40. [13]宋则行.对“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再认识[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1996(5):1-6. [14]剩余价值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崔朝栋.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9(10):12-15. [16]蔡继明.虚假的社会价值与级差地租之谜的解[J].厦门:中国经济问题,1993(6):52-58. [17]余陶生.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商品价值的附加价值[J].西宁:攀登,1994(1):56-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