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2]文艺文.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价值判定[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3(2):94-96. [3]卫兴华.关于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几个问题[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1):35-42. [4]陆扬.从共同富裕走向自由全面发展——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种理解[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4):60-64+93. [5]郑志国.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与安排[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51-62+159-160. [6]洪功翔.国有经济作用与地位研究——进展、论争与评述[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5):163-178. [7]荣兆梓.生产力、公有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评资本与公有制不相容论[J].北京:经济研究,2017(4):4-16. [8]胡家勇,武鹏.当前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三个着力点[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3(9):37-42. [9]程恩富,张建刚.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促进共同富裕[J].哈尔滨:求是学刊,2013(1):62-67. [10]张春敏,赵萌.国有企业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定位和参与方式探析[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1-56. [11]洪功翔,洪阳.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22(9):21-30. [12]周文,唐教成.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逻辑论纲[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5-17. [13]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京:管理世界,2009(5):25-35. [14]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北京:世界经济,2010(12):3-27. [15]文强,楚天舒.国有经济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效应”还是“生产率效应”?[J].厦门:中国经济问题,2019(5):34-49. [16]徐传谌,翟绪权.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实证研究[J].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15(3):30-38. [17]金碚.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0(4):5-13. [18]何干强.论改善所有制关系促进共同富裕[J].厦门:中国经济问题,2013(1):16-24. [19]程恩富,伍山林.促进社会各阶层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思路[J].北京: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5-11. [20]邸敏学.国有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122-132. [21]于金富.缩小财富与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求解[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68-75+158.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3]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9.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26]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01). [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西宁:青海交通科技,2020(4):3. [28]卢根源.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与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的构建[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5(3):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