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黄群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经济日报,2022-10-27(001). [3]王建.王建谈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J].哈尔滨:农垦经济研究,1988(2):33-36. [4]胡导.论国民经济的三元结构与三元经济大循环战略[J].武汉:银行与企业,1992(11):3-9. [5]曾剑秋,任淼.内外经济循环理论及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J].太原:经济问题,2005(4):5-8. [6]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53-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 [9]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4. [10]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11]胡潇.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3-131. [12]张荣军,陈广亮.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视域中的当代资本布展[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99-106. [13]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 [14]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初立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张佳.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探析[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89. [16]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北京:哲学研究,2021(9):5-12. [17]李春敏.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对马克思的继承[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94-101. [18]谢宝剑,江洲.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J].北京:新视野,2019(5):24-30. [19]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北京:管理世界,2019(10):11-23. [20]方创琳.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J].长沙:经济地理,2021(4):1-7. [21]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1. [22]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7. [23]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006). [24]李兰冰,高雪莲,黄玖立.“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展望[J].北京:管理世界,2020(11):7-22. [25]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北京:地理学报,2018(4):637-650. [26]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重庆:改革,2018(1):65-73. [27]曹立,薛世斌.新发展格局视阈下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研究[J].北京:新视野,2020(6):13-19. [28]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29]张厚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发展及其中国化创新[J].南通: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17. [30]蔡昉.双循环是开拓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思路[N].北京:社会科学报,2020-12-31(001). [31]高培勇.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N].经济日报,2021-01-18(001). [32]冯德连.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对外开放特征与路径[J].合肥:学术界,2021(10):87-93. [33]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北京:地理研究,2015(6):1005-1014. [34]余淼杰.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重点和顺序的观点[J].北京:金融论坛,2021(9):3-5. [35]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统计研究,2002(2):19-22. [36]王喆,和军.“双循环”视角下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5):4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