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喜平,王晓兵.国际关系问题中视域的主体自觉——“文明冲突论”的前提批判[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0. [2]伊丽莎白·拉蒙德.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 [3]洛克.政府论:下卷[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 [4]布阿吉尔贝尔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7. [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Carl Merger. Problem of Economic and Sociology [M].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237. [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Daniel M.Hausman.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 An Antholog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244. [9]琼·罗宾逊.经济哲学[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 [10]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 [11]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M].张林,张天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9. [12]埃斯本·安德森.约瑟夫·熊彼特[M].苏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255. [1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3. [14]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5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546.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2.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0.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1.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2. [24]凯恩斯.预言与劝说[M].赵波,包晓闻,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323. [2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1. [2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27]罗德·希尔,托尼·迈亚特.你最应该知道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的荒谬[M].夏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 [28]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