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守英,熊雪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制度供给[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4):80-96. [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重庆:改革,2018(1):65-73. [3]姜长云.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J].北京:管理世界2018(4):17-24. [4]叶兴庆.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J].北京:管理世界,2021(4):98-111. [5]赵燕菁,宋涛.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22(1):41-50. [6]王奇,牛耕,赵国昌.电子商务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国经验[J].北京:世界经济,2021(12):55-75. [7]党国英.关于乡村振兴的若干重大导向性问题[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9(2):172-180. [8]龚丽兰,郑永君.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9(6):59-76. [9]姜长云.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J].合肥:学术界,2018(7):5-14. [10]高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逻辑与政策选择[J].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19(2):9-18. [11]胡博成,朱亿天.乡村振兴战略场域中的“中坚农民”培育: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经济学家,2021(11):110-118. [12]陈奕山,吴重庆,张慧鹏.以县域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城乡关系演变与县域经济发展[J].广州:南方经济,2021(8):35-47. [13]王露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伦理重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21(12):89-109+201. [14]刘祖云,刘传俊.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8(5):2-13. [15]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北京:管理世界,2020(1):2-13. [16]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17]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18(8):99-105. [18]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成都:经济学家,2019(6):90-103. [19]茅锐,林显一.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J].北京:国际经济评论,2022(1):273-292. [20]曹斌.乡村振兴的日本实践:背景、措施与启示[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8(8):1-13. [21]芦千文,姜长云.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8(10):119-135. [22]孔祥智,张琛,张效榕.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路径的解释[J].北京:管理世界,2018(10):147-160. [23]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性变化[J].经济研究,2022(1):16-21. [24]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21(5):5-18. [25]温铁军,王茜,张俊娜.新举国体制下的中国扶贫与生态转型[J]北京:当代中国与世界,2021(1):37-46. [26]周飞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和农民关系[J].北京:社会学研究,2021(6):1-22. [27]高帆.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J].上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4. [28]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5-17. [29]张露,罗必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打开城门到开放村庄[J].南方经济,2021(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