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cemoglu D.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69(4):781-809. [2]郑东雅,皮建才.中国的资本偏向型经济增长:1998-2007[J].北京:世界经济, 2017(5):24-48. [3]杨振兵,邵帅,张诚.生产比较优势、棘轮效应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9):39-54. [4]余东华,张鑫宇,孙婷.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北京:世界经济,2019(8):50-71. [5]王林辉,袁礼.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北京:经济研究,2018(11):115-131. [6]王林辉,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技术合意结构和我国生产率增长来源[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5):115-131. [7]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北京:经济学(季刊),2012(1):409-427. [8]易信,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原因探析[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 2013(10):13-21. [9]傅晓霞,吴利学.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J].北京:世界经济, 2013(10):79-102. [10]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北京:经济研究, 2009(7):34-44. [11]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北京:经济学(季刊),2011(2):735-776. [12]杨振兵,邵帅,张诚.生产比较优势、棘轮效应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9):39-54. [13]盛朝迅.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J].武汉:宏观质量研究, 2020(5):47-60. [14]李玉.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制造业现状及启示[J].成都:西南金融, 2020(10):88-96. [15]林晨,夏明,张红霞.产业基本性与重点产业选择[J].北京:统计研究, 2020 (6):93-105. [16]何雄浪,王舒然.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昆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1(9):15-30. [17]李飞星,叶云,张光宇.数据价值链构件及其作用机理——基于数字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的案例[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 2022(11):108-115. [18]贾根良.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19]Bain J S.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20]石奇,梁莉,周宁.高质量产业活动识别与主要增长极产业发展前景[J].成都:经济学家, 2022(2):86-96. [21]关爱萍,谢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技能”互补与技能溢价[J].成都:软科学, 2020(9):6. [22]Grilichs Z.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9,4(2):465-468. [23]Krusell P,Ohanian L E, Rios-Rull J V, et al. 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Inequality: A Macroeconomic Analysis[J]. Econometrica,1997,68(5):1029-1053. [24]邓明,吴亮.中国地区层面技能溢价来源的分解与识别:源自偏向性技术进步还是资本—技能互补?[J]. 北京:劳动经济评论,2021(3):6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