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秋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J].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267-271. [2]格根塔娜.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综述[J].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6):90-93. [3]张霞.清末农业思想的近代转型:以农业发展为中心[J].武汉:江汉论坛,2008(9):67-71. [4]胡茂胜.清末民国士绅与江苏近代农业技术的推广[J].南昌:农业考古,2015(1):68-74. [5]何书彩.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制度供给[J].南昌:农业考古,2015(1):30-33. [6]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7]郭剑化.孙中山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J].南京:中国农史,1999(2):19-28. [8]刘雪尘,刘尧传.向着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农业[J].北京:读书,1960(1):22-23. [9]成晓星.美国农业政策和农业现代化探析[J].西宁:青海社会科学,2007(4):20-24. [10]张福山,王松霈,张思骞.把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位置上[J].北京:经济研究,1979(11):22-29. [11]郑林庄.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J].北京:经济研究,1980(6):39-44. [12]郭栋才,张清河.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J].北京:农业机械学报,1980(1):110-115. [13]余友泰.为建立“高产、高效、持续”的现代农业新模式而努力奋斗[J].哈尔滨:农机化研究,1992(2):1-8. [14]王旭,上官永.只有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J].南京:中国农机化学报,1996(6):11-13. [15]蒋永穆,卢洋,张晓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探析[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9(8):9-18+113. [16]罗必良.增长,转型与生态化发展——从产品性农业到功能性农业[J].上海:学术月刊,2021(5):11. [17]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07(7):4-9. [18]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1(1):4. [19]姜长云,李俊茹.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外延的思考[J].合肥:学术界,2021(5):14-23. [20]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北京:经济研究,1997(10):74-79. [21]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1(1):9-21. [22]韩鹏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及优化策略[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21(6):111-118. [23]郑有贵.农业现代化内涵、指标体系及制度创新的探讨[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56-59+68. [24]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2):21. [25]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18(2):15-21. [26]长子中.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J].呼和浩特:北方经济,2012(Z1):20-23. [27]本刊记者.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访清华大学林泰教授[J].北京:思想教育研究,2012(3):6-9. [28]蒋永穆.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J].北京:红旗文稿,2020(5):30-32. [29]洪银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现代化[N].新华日报,2020-06-30(11). [30]贺耀敏.党在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战略与农业合作化关系研究[J].北京:教学与研究,1991(4):14-21. [31]刘艳艳.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探索及其启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32]薛志伟.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N].经济日报,2009-09-24(006). [33]陈明.乡村的范畴、类型与演化规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若干基础性认识[J].广州: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4):5-14. [34]曲金良.西方海洋文明千年兴衰历史考察[J].北京: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6):61-77. [35]祝秋利.解读西方海盗文化的历史演变[J].常熟:东吴学术,2018(3):130-135. [36]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37]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5. [38]贾建芳.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历史命运[J].北京:科学社会主义,2006(1):15-17. [39]刘海金.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J].长沙:湖湘论坛,2008(6):81-82. [40]万宝瑞.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北京: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7):4-6. [41]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哈尔滨:学术交流,2010(2):89-91. [42]朱立志.高效生态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J].北京: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9):41-47. [43]徐凤莉,王维宏,方德福,王秀繁.论石油农业时代的终结[J].太原: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9):65-67. [44]邓小刚.突出历史观、系统观、实践观强化理论指引确保新时代三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N].农民日报,2022-04-19(001). [45]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46]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48-56. [47]贺雪峰.为谁的农业现代化[J].广州:开放时代,2015(5):36-48+6. [48]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重庆:改革,2012(10):5-8. [49]彭超,刘合光.“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J].重庆:改革,2020(2):20-29. [5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1]薛亮.从农业规模经营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8(6):4-9+110. [52]张晓山.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几点思考[J].长春:经济纵横,2008(1):58-61. [53]张红宇.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两种路径选择[J].北京:农村经营管理,2015(10):1. [54]贺雪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是小农的现代化[J].北京:中国农村科技,2015(6):21. [55]陈义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实践探索——黑龙江国有农场土地经营经验的启示[J].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19(9):4-13. [56]孔祥智,赵昶.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21(4):4-8. [57]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北京:经济研究,1995(6):54-58. [58]赵秀玲.农民现代化与中国乡村治理[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3):179-191+210. [59]叶南客,唐仲勋.“人的现代化”研究评述[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86(11):36-41. [60]雷国珍.评吴家丕的《中国农民与农业现代化》[J].北京:中共党史研究,1991(5):81-82. [61]薛汉伟.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15-22+129. [62]张应杭.“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化的负面影响[J].哈尔滨:求是学刊,1996(5):43-46. [63]娄章胜,李勤.社会转型与农民现代化[J].恩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7-72. [64]廖菲.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现代化探究[J].北京:教学与研究,2000(12):26-31. [65]袁银传.论农民意识现代化转化的具体道路[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3):87-91. [66]朱道华.略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J].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78-181+237-238. [67]洪银兴.三农现代化途径研究[J].成都:经济学家,2009(1):12-18. [68]朱启臻.建立良性机制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J].北京:农村工作通讯,2011(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