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9. [2]李晓华.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演变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20(10):31-42. [3]刘宏松.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强化路径[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8-86+99. [4]伍山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涵义[J].长沙:求索,2020(6):90-99. [5]王微,刘涛.以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思路与举措[J].重庆:改革,2020(9):5-14. [6]陈彦斌.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与有效投资[J].武汉:经济评论,2020(6):11-15. [7]迟福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J].西安:当代经济科学,2021(1):10-17. [8]赵英臣.疫情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J].西安:人文杂志,2020(11):65-71. [9]巴曙松.主动布局国际循环,促进形成国际治理新均衡[J].北京:人民论坛,2020(32):28-31. [10]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 [12]任瑞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资本金融化的内在逻辑——基于资本在流通中的限制与超越[J].成都:经济学家,2020(9):14-22. [13]普拉纳·坎迪·巴苏,王珍.金融化与金融危机:商品拜物教的视角[J].北京:国外理论动态,2019(12):40-52. [14]方兴起.基于马克思产业资本理论解析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观察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视角[J].广州:学术研究,2019(9):75-8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4. [16]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76. [17]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 [18]宋树理.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3(5):7-13+93. [19]陈云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J].北京:经济研究,2019,54(1):4-19. [20]林毅夫.中国经验: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缺一不可[J].北京:行政管理改革,2017(10):12-14. [21]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北京:管理世界,2019(10):11-23+63+219. [22]Acemoglu,D.,Robinson,J..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Political Perspectiv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6,100(01):115-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