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保平,豆渊博.新质生产力: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3):5-16. [2]杨虎涛.从历史维度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J].红旗文稿,2024(10):29-32. [3]刘刚.工业发展阶段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1):111-125. [4]方敏,杨虎涛.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形成发展[J].经济研究,2024(3):20-28. [5]黄瑾,唐柳.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N].光明日报,2024-02-20(11). [6]林岗,张宇.生产力概念的深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3(9):5-1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鲁保林,梁永坚.“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21(7):74-82. [10]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林岗.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兼析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结构和内在矛盾[J].哲学研究,1987(4):28-38.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15]王峰明.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84.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5. [18]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26. [1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20]谢富胜.控制和效率: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与当代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7.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0.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0. [24]黄群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理论逻辑[N].光明日报,2021-03-12(11). [25]王昌林,姜江,盛朝讯,等.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化,2015(9):39-49+117+133. [26]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智能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6(6):87-106+206. [27]杨承训.党领导经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谛[J].红旗文稿,2018(9):24.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9]黄群慧.新发展理念: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J].经济学动态,2022(8):13-24. [30]黄瑾,李建平.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21(10):106-118. [31]宋磊,孟捷.富士康现象的起源、类型与演进[J].开放时代,2013(4):125-136. [3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33]宋磊.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及其中国意义[J].开放时代,2020(6):147-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