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龚春明,朱启臻.村落的终结、纠结与未来:经验反思及价值追寻[J].合肥:学术界,2012(6):225-231+279-281. [2]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北京:管理世界,2018(10):128. [3]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上海:国际城市规划,2014(5):1-7. [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北京:地理学报,2018(4):637-640. [5]傅歆,孙米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逻辑演进[J].杭州:浙江学刊,2019(11):82-87. [6]王振坡,韩祁祺,王丽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J].天津: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9):3-11. [7]黄锡生,王中政.论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逻辑及制度统合[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21(5):1-9. [8]郭彩琴.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00-105. [9]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北京: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 [10]魏后凯.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内涵[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20(6):7. [11]王桂芹,郑颜悦.我国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江淮论坛,2020(5):18-24. [12]姚毓春,梁梦宇.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J].长春:经济纵横,2021,(1):46-53. [13]高帆.三大历史性趋势下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路径[J].上海:探索与争鸣,2022(9):67-77. [14]许彩玲,李建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成都:经济学家,2019(1):96-103. [15]张克俊,杜婵.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承与升华[J].成都:农村经济,2019(11):19-26. [16]段龙龙,叶子荣.“逆城镇化”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与实现路径[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2(3):88-97. [17]范根平,王玲玲.城乡融合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146-152. [18]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36. [19]谭明方,陈薇.城乡之间如何实现全面融合发展[J].北京:国家治理,2022(9):8. [20]汪锦军,王凤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基于城乡多元互动的分析[J].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19(11):52. [21]刘威,徐明琨.“城乡”作为一个治理单元:城乡共治的理论争辩与中国实践[J].武汉:学习与实践,2022(11):51. [22]李后强,张永祥,卢加强.基于“渗流模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选择[J].成都:农村经济,2020(9):13. [23]刘志刚.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文化困境与现实路径[J].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6):76. [24]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J].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5. [25]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26]罗志刚.中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的逻辑进路[J].武汉:江汉论坛,2018(2):74. [27]范建刚,赵志强.城乡融合发展视阈下的乡村产业振兴研究[J].成都:农村经济,2023(1):39. [28]刘春芳,张志英.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长春:地理科学,2018(10):1624-1627. [29]岳文泽.从城乡统筹走向城乡融合:缘起与实践[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2-61. [30]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长春:地理科学,2020(4):528-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