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锡泉.数字普惠金融帮扶低收入群体的逻辑机理及实现机制[J].长春:区域经济评论,2019(4):143-149. [2]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北京:经济学(季刊),2018(4):1489-1502. [3]姚耀军,施丹燕.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的逻辑与检验——路径依赖与政府干预视角[J].北京:金融研究,2017(5):127-142. [4]刘心怡,金山,张伟.金融科技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蚌埠:财贸研究,2020(8):65-76. [5]汪亚楠,叶欣,许林.数字金融能提振实体经济吗[J].成都:财经科学,2020(3):1-13. [6]何婧,李庆海.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创业行为[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9(1):112-126. [7]宋晓玲.“互联网+”普惠金融是否影响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17(7):50-56. [8]陈丹,姚明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上海:上海金融,2019(6):74-77. [9]李牧辰,封思贤,谢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影响研究[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32-145. [10]杨伟明,粟麟,王明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基于经济增长与创业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J].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4):83-94. [11]何宗樾,张勋,万广华.数字金融、数字鸿沟与多维贫困[J].北京:统计研究,2020(10):79-89. [12]周利,冯大威,易行健.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红利”还是“数字鸿沟”[J].成都:经济学家,2020(5):99-108. [13]方观富,许嘉怡.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就业吗——来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证据[J].广州: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2):75-86. [14]方桂堂.农民增收的多维路径及当下选择:北京个案[J].重庆:改革,2014(3):96-104. [15]王小华.中国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逻辑及其增收效应测度[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7-77. [16]Yacob A,Weldensie T,Francis T,Vincent A B.Implications of Non-Farm Work to Vulnerability to Food Poverty-Recent Evidence From Northern Ghana[J]. World Development,2017,91(3):113-124. [17]李谷成,李烨阳,周晓时.农业机械化、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孰因孰果[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8(11):112-127. [18]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北京:经济研究,2005(12):4-14. [19]张占贞,王兆君.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农业技术经济,2010(2):56-61. [20]戴序,董亚文.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长春:税务与经济,2019(2):2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