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要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J].长春:经济纵横,2017(1):8-12. [2]何春.东北经济失速的政策性因素——基于“东北振兴”政策效果的再考察[J].成都:经济体制改革,2017(1):44-49. [3]王洛林,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未来政策选择[J].北京:财贸经济,2006(2):3-10+96. [4]杨东亮,赵振全.东北经济失速的投资性根源[J].长春:东北亚论坛,2015(5):94-107+128. [5]欧阳慧,李爱民,李大伟.把建设新特区作为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口[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19(4):60-65. [6]王智勇.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京:当代经济科学,2018(5):90-102;127-128. [7]靳继东,杨盈竹.东北经济的新一轮振兴与供给侧改革[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16(5):103-109. [8]赵儒煜,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7(2):48-57. [9]孙久文,姚鹏.单一结构地区转型的原因与路径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17(1):44-49. [10]盛广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析[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13(2):94-101. [11]李瑶,安树伟.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北京: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1):31-48. [12]肖兴志,张伟广.“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首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再思考[J].北京:经济科学,2019(3):54-66. [13]聂辉华,方明月,李涛.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J].北京:管理世界,2009(5):17-24+35. [14]孙志明,修静.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长春:经济纵横,2017(1):20-23. [15]刘志敏,修春亮,魏冶,冯章献.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兰州:西北人口,2017(5):19+26. [16]戚伟,刘盛和,金凤君.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测算及演化格局研究[J].兰州:地理科学,2017(12):1795-1804. [17]孟延春,谷浩.中国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路径分析:以县(市)行政区划调整为例[J].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17(10):54-60. [18]王智勇.东北人口为何外流:一个工业化城镇化的视角——基于黑龙江省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2. [19]陆铭.东北问题的评判视角、真正隐忧与解决思路[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11):82-84+79. [20]邢春冰.劳动力流动与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11):84-87+79. [21]姜玉.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2]张占斌.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辨析[J].北京:人民论坛,2015(24):14-17. [23]杨荫凯,刘羽.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新特点与推进策略[J].郑州:区域经济评论,2016(5):85-93. [24]陶然,刘明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J].上海:世界经济文汇,2007(2):1-21. [25]Park A, Wang S, Wu G. Regional Poverty Target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86(1):123-153. [26]付文林,沈荣坤.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J].北京:经济研究,2012(5):45-57. [27]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北京:经济研究,2011(5)4-16+31. [28]原毅军,谢荣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4(8):57-69. [29]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北京:经济研究,2009(9):94-105. [30]刘瑞明,赵仁杰.西部大开发:增长驱动还是政策陷阱——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5(6):32-43. [31]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经济科学,2008(1):28-40. [32]赵勇,刘金凤,张倩.东北振兴战略是否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北京: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4):27-46. [33]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J].北京:经济研究,2006(7):29-40. [34]Windmeijer F. A Finite Sample Correction for the Variance of Linear Efficient Two-step GMM Estimator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5,126(1):25-51. [35]Bond S.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A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R]. CEMMAP Working Paper CWP09 02,Department of Economics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 London, 2002. [36]刘书明,李文康,师宇.中国地方财力差异的区域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2007-201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宏观经济研究,2019(11):46-62. [37]张卫国,任燕燕,侯永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证据[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0(8):23-33. [38]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北京:经济研究,2004(4):29-40. [39]张哗,刘志彪.产业趋同:地方官员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成都:经济学家,2005(6):63-68. [40]刘清,才齐欣.“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对接与合作[J].长春:东北亚论坛,2018(2):34-5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