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志国,徐德财,覃朝晖.被动选择还是主观偏好:农户融资为何更加倾向民间渠道[J].北京:农业技术经济,2014(11):52-64. [2]吴本健,郭晶晶,马九杰.社会资本与农户风险的非正规分担机制: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北京:农业技术经济,2014(4):4-13. [3]李存,祝国平.中国农村金融抑制及其深化路径的文献综述[J].北京:金融与经济,2019(8):10-14. [4]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6):1-6. [5]安明友.以财政补贴担保建立农民基本信贷保障制度研究[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0(7):55-61. [6]张晓多.对财政直补资金担保小额贷款业务试点进展情况的调查[J].长春:吉林金融研究,2010(10):71-72. [7]兰亚东.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浅析——以吉林省德惠市为例[J].长春:吉林金融研究,2016(3):61-62+78. [8]沙龙云.放大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惠农政策效应[J].长春:吉林金融研究,2012(4):1-5. [9]杨雪琪,蔡洋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2):45-47. [10]阳文峰.家庭财富、社会网络与农户融资渠道选择[D].湘潭大学,2019. [11]马宏,张月君.不同社会关系网络类型对农户借贷收入效应的影响分析[J].太原:经济问题,2019(9):25-31+61. [12]粟芳等.正规融资还是非正规融资?农户创业的融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2):5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