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2. [2]李绵管.社会福利制度研究中的中轴原理[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4(6):170-178. [3]郑秉文.“福利模式”比较研究与福利改革实证分析——政治经济学的角度[J].合肥:学术界,2005(3):35-36. [4]舒建华.〈现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结构性矛盾〉——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批判理论[J].武汉:理论月刊,2015(4):177. [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9. [6]T.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M].北京:国外社会学杂志社,2003:4. [7]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9]彭华民.论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M].天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1. [11]孙慧民.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社会控制与“去商品化”[M].北京:社会科学,1994:56. [12]吴德帅.阶层和谐视阈下的社会福利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3]刘继同.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9):1-5. [14]Macarov,D.Social Welfare Structur e and Pr actice.California:Sage(1995):17. [15]Bradshaw,J.The Taxonomy of Social Need New Society , No. 496( 1972):640. [16]刘建娥.当代福利资本主义的危机、矛盾与政策选择——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福利政策构建的启示[J].武汉:学习与实践,2013(10):82-89. [17]李艳霞.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的治理危机及趋向——以公民权利为视角[J].福州:东南学术,2005(6):6-10. [18]“Migration:A Worldwide Challenge for S ocial Security”,STUDIES AND RESE ARCH,No.35,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Geneva 1994:26. [19]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3-185. [20]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转变中的福利国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37. [21]James Midgley.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M].lodon:Sage Publications,1995:15-29. [22]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2. [23]范斌.福利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7-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