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义芹.求解价值总量之“谜”[J].天津:理论与现代化,2002(1):4-6. [2]卫兴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J].北京:经济学动态,2000(12):9-17. [3]谷书堂.求解价值总量之谜[N].中国工商时报,2001-10-11(05). [4]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词典(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11. [5]P. A. Samuelson,W. D. Nordhaus.Economics[M].Boston: McGraw-Hill/Irwin, 2010:386. [6]晏智杰.破解“价值总量之谜”:与谷书堂教授切磋[J].武汉:江汉论坛,2007(7):60-63. [7]陈永志,杨继国.“价值总量之谜”试解[J].成都:经济学家,2003(6):35-42. [8]武建奇.生产率、经济增长和价值总量的关系:基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个解释[J].厦门:中国经济问题,2005(6):23-28. [9]刘秀光.质疑价值总量之谜及其破解方法:与武建奇教授商榷[J].厦门:中国经济问题,2006(6):68-71. [10]谷书堂.求解价值总量之“谜”:两条思路的比较[J].天津:南开学报(哲学社科科学版),2002(1):6-8. [11]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上海:财经研究,2002(10):43-48. [12]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 [13]魏旭.论市场价值及其与平均价值、市场价格的辩证关系[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17(5):54-6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丁堡骏.揭开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关系之谜[J].长春:税务与经济,1994(3):33-38. [17]白暴力.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化关系分析[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2(3):8-11. [18]张衔.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思考[J].北京:教学与研究,2011(7):54-59. [19]何干强.也谈劳动生产率同价值创造的关系[J].北京:教学与研究,2011(7):46-53. [20]丁堡骏.论价值转化为市场价[J].长春: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2(1):1-9. [21]孟捷.复杂劳动还原与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J].北京:世界经济,2017(5):3-23. [22]王智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富转移:价值转形视角的分析[J].上海:海派经济学,2017(2):49-62.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4. [24]王岚,盛斌.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中美增加值贸易与双边贸易利益[J].上海:财经研究, 2014(9):97-108. [25]戴翔.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究竟有多大:基于贸易附加值的估算[J].西安:当代经济科学,2015(5):8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