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滕泰.新供给主义经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2]贾康, 苏京春. “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北京:全球化,2015(3):63-69. [3]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京:经济问题,2016(2):12-17. [4]逄锦聚.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49-59. [5]程恩富, 方兴起. 迪顿对消费的理解与我国当前的消费——兼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2):5-11. [6]简新华, 余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供求关系分析[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4):68-76. [7]倪国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兰州:兰州学刊, 2016(7):174-178. [8]尹伯成,华桂宏.供给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6. [9]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4. [10]李娟娟, 赵景峰, 湛爽.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成都:经济学家, 2015(9):5-10.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386. [13]杨健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200.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6. [1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16]乔治·吉尔德. 财富与贫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17]王珏,吴振坤,左彤.资本论介绍:第3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82. [18]保罗·克雷·罗伯茨. 供应学派革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19]贾康, 苏京春. 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北京:财政研究, 2014(8):2-16.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郭飞.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03(2):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