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捷.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和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再解释[J].北京:政治经济学报,2017(6):61-134. [2]赵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得与失——与孟捷教授商榷[J].北京:政治经济学报,2017(9):190-197. [3]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王荫庭.“社会存在”范畴释义[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1):79-92. [5]陈先达.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想法[J].北京:哲学动态,1988(12):24-2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8]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11]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2]曼德尔.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马克思主义的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1. [13]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1. [14]雍文远.怎样理解“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1982(7):28-30. [15]林岗.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J].北京:哲学研究,1987(4):28-38.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4.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5-326. [1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