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萨缪尔森. 经济学(第12 版) [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60-963. [2]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3] 刘凤义.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理论比较--一个方法论的视角[J]. 经济经纬,2007,(3) . [4] 斯坦利·杰文斯. 政治经济学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13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7] 西奥多·舒尔茨. 教育的经济价值[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 [8] 约翰·穆勒. 穆勒经济学原理[M]. 上海: 世界书局,1936: 22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 卷(下)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920. [10] 白暴力. 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理论困难及其解决[J]. 人文杂志,1996,(6) . [11] 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 938. [12] 莱昂内尔·罗宾斯.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58,59.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