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6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资本论》原典解读的辩证法密钥——李建平教授的方法论研究及启示
黄瑾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同时继承了其合理内核,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确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辩证法体系。李建平教授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性,并从方法论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进行了系统化阐释。以唯物辩证法解读《资本论》,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总结和推广李建平教授以唯物辩证法对《资本论》思想进行解读的范式,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5 Vol. 360 (8): 5-16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1518 KB) (
15
)
17
智能时代“全自动化”生产的价值论题:呈现与解析
黄再胜
迈入智能时代,大模型技术加持下智能机器的交互性、自主性和适应性日趋增强,数字资本梦寐以求的“全自动化”生产似乎渐成现实。理论上,人的劳动彻底离场,必将因价值运动消失而导致数字资本主义自我解体。由此,任何论证“没有工人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尝试,都与坚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背道而驰。其实,当下“全自动化”生产只是数字技术拜物教制造的实践幻象。回应智能时代“全自动化”生产的价值挑战,一方面,要洞悉数字资本“机器换人”的技术狂热,揭露全球AI价值链的数字劳动真相,在确认“人的劳动”从未离场语境下揭示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应树立“反价值”理念,建设数字公地和推动数字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在数字劳动解放中消解“全自动化”生产的价值迷思。
2025 Vol. 360 (8): 17-25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363 KB) (
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6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多维阐释
秦书生, 温佩莹
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公平、绿色、安全等多要素的融合,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发展,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的整体性发展,是高水平基础设施、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是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深入阐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是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的深刻反思与系统建构。
2025 Vol. 360 (8): 26-36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433 KB) (
10
)
37
“内源引领型”小农户再组织化治理: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
李怀, 郭义盟
农业作为中国社会的根基和底座,其现代化进程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通过集体统摄方式实施“内源引领型”小农户再组织治理,为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内源引领型”小农户再组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组织治理机制,既能平衡各类生产要素、整合零散的资源,以提升治理效率,又能降低其与其他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提升发展效率,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机制为破解小农户再组织化助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难题,提供了有别于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新方案。
2025 Vol. 360 (8): 37-48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604 KB) (
10
)
49
数字经济下中国劳动力再生产的新变化——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许佛平, 景维民
数字经济在重塑生产方式的同时推动劳动力再生产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在劳动力再生产环节,劳动就业呈现碎片化、灵活化特征,且数据商品化和消费资料再商品化开拓了资本增殖的新空间。在再生产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中:企业借助新就业形态向外转嫁劳动力成本;在数字技术变迁与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再生产负担加重;政府面临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等制度、政策无法充分维护劳动者民生权益的新困境。这些变化提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力发展推动剩余劳动转变为必要劳动、资本的逐利性与数据、数字基础设施的私人占有是变化的原因。基于此,提出共担劳动者转型成本、统一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共享数据商品化收益等建议。
2025 Vol. 360 (8): 49-60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1507 KB) (
17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1
制度决定论的谬误与《国家为什么失败》的失败
杨虎涛
德隆·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因其关于制度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繁荣影响的开创性研究,荣获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有所创新,但其观点的本质仍然是线性思维的制度决定论。其谬误不仅在于将最初变化的原因视为系统最终发生质变的原因,而且认为这种变化只能沿袭特定类型的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制度进而决定经济绩效的逻辑。在其代表作《国家为什么失败》一书中,充斥着的循环论证的谬误和隐含的天命论,以及核心概念如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在界定上的模糊性,导致其制度矩阵的分析存在大量与现实和历史相冲突的地方。制度决定论的关键谬误在于其方法论的机械决定论和无处不在的西方中心论思维。
2025 Vol. 360 (8): 61-70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1434 KB) (
16
)
71
包容性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丁晓钦, 魏宇航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了包容性制度的概念,用以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他们将包容性制度进一步分解为包容性经济制度和包容性政治制度,以此宣扬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包容性主要体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制度的包容性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以包容性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全方位体现了包容性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就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包容性与优越性。
2025 Vol. 360 (8): 71-81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1454 KB) (
9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2
非正规就业如何影响共同富裕——基于相对贫困群体脆弱性的视角
杨耀武, 张一帆, 彭刚
非正规就业是相对贫困群体的重要就业形式,对防止规模性返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与正规就业相比,非正规就业导致相对贫困群体脆弱性显著增加,但与失业或务农相比,非正规就业则显著降低了相对贫困群体的脆弱性;非正规就业影响相对贫困群体脆弱性,主要通过社会保障、金融可得性、劳动供给以及社会资本效应等渠道;低人力资本的相对贫困群体,即便进入正规就业领域,可能也难以缓解其贫困脆弱性;而非正规就业则有助于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低社会资本的边缘性相对贫困群体降低返贫风险。因此,要充分发挥非正规就业在防止相对贫困群体规模性返贫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注重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就业稳定性,从而推动共同富裕进程。
2025 Vol. 360 (8): 82-100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1810 KB) (
6
)
101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数字技术促进生产力“缩差”演进的视角
王宝珠, 蔡薛姝, 王朝科
得益于工业技术变迁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技术迭代加速、产业趋同竞争等叠加作用下,后发地区极易沿袭生产力“增差”演进路径,陷入“技术依附—质态落差”的不平衡发展循环。与传统工业技术扩散范式不同,数字技术扩散可以激活特色要素禀赋、链接在地化场景、催生区域特色化产业,促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数据要素运用又可以打破空间“阻隔”,推动生产力系统从“增差分化”转向“缩差收敛”的演进过程。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从可能走向现实,须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统筹协调不同地区数字创新技术的共享式扩散,最终形成主体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增益分配合理的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
2025 Vol. 360 (8): 101-113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1631 KB) (
9
)
114
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如何驱动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增加值核算的分析框架
黄博, 袁堂军
从双循环视角分析地区经济增长,将中间品贸易内循环(Ⅰ型内循环)、中间品贸易外循环(Ⅰ型外循环)、最终品贸易内循环(Ⅱ型内循环)、最终品贸易外循环(Ⅱ型外循环)纳入统一的测算框架。研究发现:最终品贸易外循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加入WTO后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余时间段水平较低;中间品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间品贸易外循环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显著高于中间品贸易内循环,而后二者的相对地位出现逆转;在不同的细分行业大类的经济增长中,内外循环的贡献占比呈现较大的异质性;自2012年开始,各产业的增长模式逐渐从过去的高投入高产出向高附加值的效率型模式转变。在新发展格局下,应着力提升我国关键中间品生产能力,补链强链,降低对国际市场中间品供应的依赖,同时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容量,以内循环驱动经济稳健增长。
2025 Vol. 360 (8): 114-128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640 KB) (
1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