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本刊特稿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政与金融
本刊特稿
5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2024 Vol. 342 (2): 5-19 [
摘要
] (
183
)
HTML
(1 KB)
PDF
(1590 KB) (
496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0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2024 Vol. 342 (2): 20-29 [
摘要
] (
507
)
HTML
(1 KB)
PDF
(1371 KB) (
3122
)
30
人工智能、价值创造与资本主义危机
朱东波, 杨继国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人工智能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梳理马克思“总体工人”思想基础上,诠释资本主义智能生产模式下的价值创造源泉,分析人工智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及其前景。智能生产模式下的社会财富与价值是“总体工人”集体劳动成果,其源泉是“总体工人”的“活劳动”。人工智能及其在社会生产中广泛应用造成社会生产系统与价值交换系统二者之间割裂,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性危机。为此,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应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瞄准云计算、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方向,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基础、关键核心领域的支持力度,综合发挥企、校、院、所等不同机构主体的创新合力,加快国家自主创新进程。
2024 Vol. 342 (2): 30-40 [
摘要
] (
218
)
HTML
(1 KB)
PDF
(1509 KB) (
729
)
理论探索与争鸣
41
再议“李嘉图学派解体”及其影响
裴宏, 潘东奇
19世纪20~40年代,对英国政治经济学来说,是一个沉闷的年代,李嘉图经济学的兴衰是这一时期少数值得研究的事件之一。对此,马克思用“李嘉图学派解体”加以概括,但当代大多数文献对马克思相关表述的理解流于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辉格史观。当时同时发生了三个事件:“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庸俗化”“李嘉图号召力的退潮”和“李嘉图经济学同其他资产阶级学说的汇流”,三者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麦克库洛赫等人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庸俗化解释消解了李嘉图学说的科学成分,使之汇入古典经济学的后期发展脉络,但这不是李嘉图学说声势退潮的原因,后者主要是当时英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变化的结果。恰是李嘉图学说的庸俗化,构建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李嘉图—穆勒—马歇尔传统,马歇尔去世前,李嘉图学说一直是英国经济学的“旗帜”和基本盘。当然,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失败,因为马克思对李嘉图学说首先是批判者,然后是继承者。
2024 Vol. 342 (2): 41-54 [
摘要
] (
269
)
HTML
(1 KB)
PDF
(1619 KB) (
909
)
55
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观——与荣兆梓先生商榷
王峰明
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增殖即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为此,资本必须与工人发生雇佣关系,这种单向度、不平等的权力-支配关系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决不能把价值增殖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剥削割裂开来。只追求价值增殖或只雇用劳动而不剥削的所谓“公有资本”概念并不成立。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言,由于资本是当今世界的“普照之光”,资本主义又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它迫使一切生产都采用商品生产形式;同时,由于吸收和借鉴资本的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这些都使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仅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资本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和资本之于公有制经济,都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和“有机的”。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两种具体实现形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采取股份公司形式,这些都是公有制经济利用市场经济和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决不能由此把公有制经济变性为资本经济。所谓“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概念同样难以成立。
2024 Vol. 342 (2): 55-71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1694 KB) (
293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72
英国多元化员工持股计划及其对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启示
李政, 艾尼瓦尔
新时代“利益共同体”导向的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投入企业并迸发出财富创造的活力,助推共同富裕。当前我国推行企业员工持股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法律、企业实践还有完善的空间。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员工持股的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法律框架和丰富的企业实践,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员工持股计划。其国家层面立法、税收优惠、较长的持股期限、多样化的持股模式、工会参与及鼓励全员持股等做法,对我国推行企业员工持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4 Vol. 342 (2): 72-83 [
摘要
] (
154
)
HTML
(1 KB)
PDF
(1657 KB) (
456
)
84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农业强国建设
陈姝兴, 张明明
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国建设与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目标下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面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加深、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实难题,要积极采取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等对策来解决上述难题。
2024 Vol. 342 (2): 84-93 [
摘要
] (
138
)
HTML
(1 KB)
PDF
(1383 KB) (
265
)
94
嵌入性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与破解
赵浩华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心化趋势日益严峻,传统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在农村地区获得广泛实践,成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着乡土文化韧性、社会关系脱嵌、政策法规缺位、多元协同困境等发展瓶颈。嵌入性理论强调的“社会行为需要镶嵌于社会链接网络之中”为互助养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为此,以嵌入性理论为背景,通过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探讨互助养老在农村地区的可及性,破解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瓶颈,进而提出农村互助养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2024 Vol. 342 (2): 94-104 [
摘要
] (
197
)
HTML
(1 KB)
PDF
(1449 KB) (
872
)
105
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王文泽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交汇点,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先进生产方式,展现了制造业的未来形态。通过优化生产效率、重塑生产组织架构及激发技术革新,智能制造实质性地超越了传统制造模式。智能制造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引领作用,能够有效推动产业智能化、融合化和绿色化进程。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当前,尽管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面对和解决一系列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系统性、战略性地加以解决。
2024 Vol. 342 (2): 105-115 [
摘要
] (
267
)
HTML
(1 KB)
PDF
(1458 KB) (
1998
)
财政与金融
116
金融结构、技术创新与金融风险——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分析
刘超, 孙晓鹏
从经济政策不确定视角出发,探究技术创新在金融结构影响金融风险过程中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金融结构影响金融风险的重要传导渠道,技术创新的传导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城市规模大、城市群地区的技术创新传导作用更明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增强金融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对金融风险的影响;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对金融风险具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随着两者协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还要充分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融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升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024 Vol. 342 (2): 116-128 [
摘要
] (
251
)
HTML
(1 KB)
PDF
(1546 KB) (
42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