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3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财政与金融
 
       本刊特稿
5 资本逻辑的本质、作用机制及其存在样态——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研究
郝立新, 冯显婷
资本逻辑不是纯粹客观的“物”的逻辑,过于强调资本逻辑的增殖原则易造成资本逻辑解读的泛化,这一阐释路径不仅缺乏从资本作为社会关系维度的历史性分析,还缺乏从资本自我否定维度的矛盾性分析。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与资本的本质概念相统一。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内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得以发展,是资本确立自身界限与超越自身界限的矛盾展开过程,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之间,以及资本生产与生产力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不断产生与扬弃的过程进一步凸显了资本逻辑的作用边界,这种矛盾在资本生产过程中最终造成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与利润率下降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典型样态的资本逻辑蕴含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资本所造成的社会化生产趋势与资本占有形式的矛盾运动表现为资本逻辑自身的扬弃过程。而当资本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限制时这一矛盾则表现为一种有限的资本逻辑,生产过程的矛盾已经不是资本生产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制度性矛盾,而是一种外在矛盾。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发展模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典型样态的资本逻辑,生产关系的调节将生产与生产条件的内在矛盾转化为一种可限制或可解决的外在矛盾。
2023 Vol. 336 (8): 5-12 [摘要] ( 296 ) HTML (1 KB)  PDF (1289 KB)  ( 396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3 论新型城镇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分析
焦方义, 张东超, 郑茜月
产业资本循环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点在于依托我国的内需潜力,顺畅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环节,使供需良性适配,实现价值增殖。当前,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着有效需求收缩,分配和消费环节受阻,供给侧冲击,生产和交换环节不畅,市场主体预期不足等问题。理论分析发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内生于城镇化过程,通过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变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有效释放内需,优化投资供给,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新型城镇化与生产到消费的国民经济循环密切关联,具备供求匹配的双重条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以县城带动乡村振兴,顺畅分配和消费环节,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引领产业升级,打通生产和交换环节,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稳定并增强国内与国际市场主体预期。
2023 Vol. 336 (8): 13-22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1483 KB)  ( 239 )
23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依据、问题与路向——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视角
冯永泰
城乡分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乡村城市化城乡又将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城乡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变革与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由于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着发展制度的区隔性、要素流动的单向性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偏向性等现实问题。要立足于中国城乡关系实际,着眼于未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深化城乡产业融合为关键,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3 Vol. 336 (8): 23-31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1298 KB)  ( 43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2 厚植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逻辑理路、现实约束与战略抉择
宋宪萍, 杨丽乐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识,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有力的驱动因素之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目标导向、机制转化和路径重构三重逻辑理路,面临国际经贸规则秩序失衡、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空间受挤压的现实约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以新型举国体制筑牢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掌握制度性话语权、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中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盘活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
2023 Vol. 336 (8): 32-44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1927 KB)  ( 1086 )
45 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多重维度、驱动机理与实践路径
赵志强, 范建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基于系统论观点,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包含不同功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发展形态,城乡经济融合、政治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多维有机整体,来自城乡五个子系统的内部融合推力和外部环境压力共同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要通过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乡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建立城乡文化互哺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绿色治理机制,推进新时代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2023 Vol. 336 (8): 45-54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1528 KB)  ( 642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55 从集体行动逻辑、共容利益到市场强化型政府:奥尔森的思考轨迹及其启示
李康
新古典经济学将权力要素抽离出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难以对一国经济兴衰的本源做出完整的解释。而奥尔森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共容利益到市场强化型政府完整的思考轨迹,解构了权力缺失引发的“公民理性无知”和权力寻租带来的“分利集团”等问题,表明构建起市场强化型政府才是一国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同时,对诺思等人构建的“受限进入秩序”和“开放进入秩序”、阿西莫格鲁等人区分的“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等理论新进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三者存在高度的逻辑同构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掘出国家权力在推动一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超越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内核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国家作为“守夜人”的角色定位,能够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也有利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023 Vol. 336 (8): 55-64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1375 KB)  ( 1239 )
       争鸣与探索
65 国有企业发展路径和发展特点的跨国比较及其启示
冯俊新, 郎昆
通过整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案例和长时期历史数据,总结各国国有企业建立、发展和改革的规律,得到如下发现:(1)国有企业在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在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有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各国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可总结为三种模式,即西方发达国家模式、新生民族国家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模式,不同模式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存在差异;(3)各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之处,相同点表现为行业布局的趋同,不同点表现为国企发展目标不同所带来的改革手段的差异。一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参考其他国家成功经验和遵循一般性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本国的特征。
2023 Vol. 336 (8): 65-77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1843 KB)  ( 640 )
78 “数字劳动”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生产性
范文欣
辨析“数字劳动”的生产性,要以雇佣关系作为判定“数字劳动”进入价值关系的前提,进而以资本增殖作为辨析“数字劳动”生产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只有区分本质意义与衍生意义的生产劳动,才能具体地讨论“数字劳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分割中所起的作用。在讨论“数字劳动”生产性的过程中,对于生产劳动的本质规定性的考察,不能混淆劳动的社会形式规定性与物质规定性。
2023 Vol. 336 (8): 78-86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1309 KB)  ( 463 )
       改革开放论坛
87 对外开放的收入分层效应研究——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空间计量分析
徐春华, 龚维进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逐利本性不利于既定收入群体向更高层次的跨越;互利互惠外贸有助于促进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对外开放对不同收入层级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外贸易的互惠互利不仅能够推动不同收入群体向更高层级跨越,而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整体上不利于既定收入群体向更高层次的跨越,但在外资相对稀缺的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因此,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3 Vol. 336 (8): 87-101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1632 KB)  ( 275 )
102 中国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李国荣, 陈芳
数字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探究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影响最大;从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来看,数字经济更能促进创新、协调、开放维度的提升,而对绿色、共享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在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下,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因此,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合理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充分挖掘区域高质量发展重点。同时,还需结合数字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把握数字发展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全面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 Vol. 336 (8): 102-116 [摘要] ( 289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1136 )
       财政与金融
117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债务拐点的视角
汪川, 张明进
通过将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和城投债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范畴,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对经济增长呈现轻微的负面效果;对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东部地区由于债务负担率较低,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对经济增长仍呈现正向促进作用。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重门槛效应。根据上述结论,我国东中部地区债务负担率处于门槛值之内,仍有一定的债务空间;与此同时,面对快速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应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积极预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财政风险的系统化演变。
2023 Vol. 336 (8): 117-128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1772 KB)  ( 653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