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1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10-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智能革命下劳动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吴文新
智能—基因科技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全面深刻的一次科技革命,其意义极为深远,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在于对人的劳动方式进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智联网使人的存在“泛网络化”,将催生一个“产消型数字劳动者”阶层,人的“泛劳动化”存在方式将成现实,资本逻辑下劳动者将彻底被奴役或异化。智能革命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比如:相对于抽象劳动独立化,劳动的具体性将被消融于智能化机器体系的自然物质运动之中;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中,生产劳动的私人性日益融入社会性之中;智联网使得剩余劳动泛在化,雇员和非雇员的剩余劳动极大增强了资本增殖的力量;不变资本由于超越平台公司产权边界而泛在于社会大众之中从而具有无限性;资本逻辑中的劳作将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从而倒逼休闲劳作化;依托于虚拟物理信息的生产和实体生产的时空分离将成为常态,这使物质生产虚拟化:资本逻辑中难以摆脱物质生产的困窘,并导致收入、城乡、发达与发展国之间以及数字精英与“无用阶级”之间的阶级分立绝对化。由此产生一种基本趋势,即人工智能机器运动取代必要劳动使得商品经济的“价值”基础趋于坍塌,剩余劳动的泛在化使得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基础趋于崩溃,而为了人类的正常生存和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善于建设一个并非基于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平台公有制的新世界。
2021 Vol. 314 (10): 5-13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1241 KB)  ( 266 )
14 数字空间生产中的劳动过程及其正义重构
黄静秋, 邓伯军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生产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趋势。通过显现土地、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智能重置和揭露生产要素空间重置的资本逻辑,映现数字空间生产规划的合理性与异常性。通过明晰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优化布局与揭示生产结构的二元对立性,展现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智慧调整与分化升级。通过指明数字空间生产造就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呈现数字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新样态及异化性。中国需要联合其他国家打造数字空间生产要素的公平配置模式、构建数字空间生产结构的均衡性、重建阶级的反抗力量、推进数字空间生产的多元共治、形构数字生命共同体等,重构数字空间生产的正义性。
2021 Vol. 314 (10): 14-23 [摘要] ( 323 ) HTML (1 KB)  PDF (1241 KB)  ( 22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4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李子联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并发挥其优势为关键。通过识别关键性动力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后发现:突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以重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发展阶段下尤其应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自贸试验区开放型制度和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这四类重要且全面的制度改革。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紧密指向和对应推进五大“新发展理念”,更是因为它们在发挥“长效作用”的同时还能带来“即时效应”,因而能够使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2021 Vol. 314 (10): 24-33 [摘要] ( 420 ) HTML (1 KB)  PDF (1299 KB)  ( 408 )
34 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百年征程、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
黄聪英, 李建平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壮大实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不懈追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跨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等光辉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使中国从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实体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大有可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等。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发展实体经济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1 Vol. 314 (10): 34-45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1584 KB)  ( 1119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6 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与21世纪新版大萧条
宋朝龙, 吴迪曼
2008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危机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危机,而是根源于金融资本自身积累方式的全面危机。金融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垄断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并进一步支配着不动产、国债、货币发行权等等的总资本。在对生产关系全面支配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通过专利权、定价权、创业利润、地产寻租、股票投机、盗窃国库、铸币税、汇率投机等途径建立了一套日益自主的寄生性积累体系。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使寄生阶层膨胀、贫富差距拉大、市场规模缩小、制造业成本增加,使社会再生产萎缩。金融资本滥用信用体系缓解危机的努力,又造成了从个人、企业到公共权力的沉重债务负担;债务膨胀和产业萎缩互相强化,把资本主义引向债务通缩危机,引向大萧条。新自由主义采取降息、减税、量化宽松等政策对金融危机进行救助,使21世纪的新版大萧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1929年那样的断崖式危机,却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福利社会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催生了右翼民粹主义,加速了政治反动;也加速了民众的动员,为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为消除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生产关系根基准备着条件。
2021 Vol. 314 (10): 46-57 [摘要] ( 431 ) HTML (1 KB)  PDF (1308 KB)  ( 422 )
       争鸣与探索
58 “列宁晚年之问”的发端、实质与中国实践
鞠晓生, 刘政灵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热点议题。“列宁晚年之问”作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俄国化成果,阐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对自主性,论述了政治力量的经济作用,为后发国家走向富强提供了超出主流经济学的政策空间。“列宁晚年之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的思想发端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内涵实质是提出了制度变迁的第二条道路。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研判实际情况和驾驭资本原则两大能力,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回答了“如何为生产关系调整确立相对固定的标准”和“如何在资本主义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两大问题,从而继承和超越了“第二条道路”。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一轮改革,“列宁晚年之问”的理论价值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
2021 Vol. 314 (10): 58-68 [摘要] ( 362 ) HTML (1 KB)  PDF (1296 KB)  ( 547 )
69 数字资本主义的智能技术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贾振博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内生为资本逻辑下的监控性社会,进而侵犯人们的隐私、控制人们的生活甚至使人产生技术异化。反思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推进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着眼于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拜物教性的批判,从而揭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被掩盖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阐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形式和特点,既要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21 Vol. 314 (10): 69-77 [摘要] ( 484 ) HTML (1 KB)  PDF (1236 KB)  ( 354 )
       改革开放论坛
78 强国家能力的制度起源及其经济影响——基于中国视角的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批判
汪毅霖, 唐玉琴
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在国家能力的处理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或是回避对国家能力的直接分析,或是未能深入讨论国家能力的内生性。然而无论是理论还是历史经验都可以证明,国家能力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相反,强国家能力来源于有意识的国家制度建设,这一假说可以得到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有力印证。一旦一个经济体成功地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形成了强国家能力,则该经济体的经济绩效就可能得到显著改善,因为强国家能力是市场经济和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大国崛起的经验说明,世界上并非只存在一种通向强国家能力的国家制度建设模式。
2021 Vol. 314 (10): 78-90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1563 KB)  ( 365 )
91 长期视角下中国经济剩余利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齐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长期经济发展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经过测算1952~2019年中国经济剩余用于积累的比例,并将这一结果与利皮特、里什金等人估算的1933年的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积累率大幅高于1990年代水平,且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我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积累率最高的国家,也是过去20年间实现积累率上升的少数国家之一。高积累率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内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也体现出党领导经济建设、处理好内外需关系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智慧。
2021 Vol. 314 (10): 91-101 [摘要] ( 255 ) HTML (1 KB)  PDF (1726 KB)  ( 404 )
102 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环境”视角的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赵彦飞, 王孝炯, 王丽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创新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研究发现:制造业创新效率整体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创新环境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行业人员素质、研发氛围和市场结构有助于减少创新投入冗余,而企业规模和政策支持更容易造成创新投入浪费。鉴于此,政府要加快完善创新环境,特别是软性环境建设。此外,要优化政策支持方式,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组合,引导、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
2021 Vol. 314 (10): 102-112 [摘要] ( 299 ) HTML (1 KB)  PDF (1947 KB)  ( 309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