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1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5
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逻辑与启示
贾利军, 陈恒烜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的发展理念则是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聚焦“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主题这一逻辑展开。从纵向的历史演进看,党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完备性、科学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从横向的历史节点看,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理念的变革与演进。党的发展理念统一了思想认识,统领了战略、政策,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
2021 Vol. 310 (6): 5-14 [
摘要
] (
322
)
HTML
(1 KB)
PDF
(1415 KB) (
350
)
15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理论逻辑
胡怀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落后农业国,到2021年成功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通过梳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历程,能够探寻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革之中的理论逻辑。
2021 Vol. 310 (6): 15-23 [
摘要
] (
312
)
HTML
(1 KB)
PDF
(1611 KB) (
441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4
当代资本主义数字经济中的异化劳动问题
吴宏洛, 孙璇
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做的四重规定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当代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劳动方式和劳动形态的新变革,异化劳动有了新的表现形态: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隐藏于非物质化的数字产品中;二是“数字生产过劳”现象成为劳动异化的新样态;三是智能生产使人与他的类本质更加对立;四是劳资关系被深深隐藏在“人机关系”背后,劳动者遭遇技术性失业并“向下流动”,引发资本主义劳资对抗深层次的社会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数字经济背后异化劳动的新特征,是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剥削方式的关键。
2021 Vol. 310 (6): 24-33 [
摘要
] (
511
)
HTML
(1 KB)
PDF
(1448 KB) (
1264
)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协调发展研究
刘海霞
协调发展重点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了实现商品交换要求社会各部门之间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生产。但是,市场经济具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破坏这种比例,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失衡,因此需要协调发展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遵循协调发展规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021 Vol. 310 (6): 34-39 [
摘要
] (
348
)
HTML
(1 KB)
PDF
(1184 KB) (
209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0
现代货币理论:“萧条经济学”复兴的“第四波”
原倩
现代货币理论是“萧条经济学”复兴的“第四波”,其认识前提、分析侧重、研究对象、方法论均符合萧条经济学的一般特征。随着全球经济萧条程度不断加深,现代货币理论既有承认“萧条”、对抗“萧条”的时代意义,也存在操作尺度难以把握、对市场机制重视不够、对发展中国家适用性受限、分析切入点相对窄化等理论短板。因此,对现代货币理论应注意借鉴、科学扬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 Vol. 310 (6): 40-51 [
摘要
] (
249
)
HTML
(1 KB)
PDF
(1846 KB) (
900
)
争鸣与探索
52
新经济发展给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带来的挑战及变革
宋宇, 董一一
新经济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多元特征和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新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运行新变化给传统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政策目标、调控思维、调控模式和政策工具带来了新挑战。基于供给创新、需求变化及其互动的视角,以新产品生产为切入点,对“传统经济”与“新经济”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新经济带来的主要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主要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以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更加注意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防范,注重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提升,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作用方式和工具,构建科学、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
2021 Vol. 310 (6): 52-62 [
摘要
] (
293
)
HTML
(1 KB)
PDF
(1478 KB) (
621
)
63
恩格斯的公共卫生思想及其当代审视
纪志耿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了工业革命、资本竞争、大城市出现、工厂制度形成、爱尔兰移民与工人健康状况恶化的相互关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批判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工人阶级卫生健康状况恶化的症候表现、行业分布、制度成因。该著作发表170多年以来,资产阶级为了防止自己以及家人成为流行病的牺牲品,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健全公共卫生和福利保障的制度措施,但是这仅表明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有了进步,“英国病”的激化、“伦敦东头”的重新觉醒和美国工人的骚动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新发展阶段,彻底肃清工业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自由放任思想的遗毒,不断推进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改善公共卫生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及质量,已经是不可避免并且十分急迫的了。
2021 Vol. 310 (6): 63-73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1427 KB) (
1181
)
改革开放论坛
74
中国债务周期演进及高杠杆形成原因研究
方福前, 李洁, 古元峰
中国债务周期呈现明显逆经济周期性,经济下行与债务率攀升持续并存。基于BP滤波和HP滤波对1998~2019年中国债务周期进行识别,并结合各部门杠杆率指标对中国债务周期及宏观杠杆率演变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为了对冲国际金融危机和阻止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出台的刺激性政策,为债务率持续攀升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一部分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过度扩张和过多承担逆周期调节责任,虽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但也带来了债务率持续攀升的负面效应;金融机构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为债务率持续攀升提供了各种金融工具和途径;再加上预算软约束、政府对国有企业隐性担保、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带来房价及地价的持续攀升为信贷行为提供了充足的抵押物;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充足抵押物的催化下,多方因素造就了中国债务周期的逆经济周期性及中国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的现象。面对当前经济与债务周期双下行的走势,我国化解债务风险应坚持多方兼顾、多管齐下和相机抉择三原则。
2021 Vol. 310 (6): 74-87 [
摘要
] (
431
)
HTML
(1 KB)
PDF
(2718 KB) (
745
)
88
中国“核心消费”对供给有效性的机理关系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唯物主义与整体主义思考
龙斧, 傅征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在理论内涵上与西方供给侧经济学有本质性差异,而且所分析的宏观经济问题也迥然不同。它所强调的“供给有效性”既与供给侧自身结构合理性紧密相关,又与需求侧中的消费结构合理性有机相连。从整体主义、结构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看,中国家庭“核心消费”的形成使供给侧中的投资结构与需求侧中的消费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决定。其中,家庭消费类型、比例与约束关系,投资、GDP与消费需求机理关系,核心消费价格与日常、边际消费价格机理关系,核心消费与收入-支出-储蓄机理关系,分别对“供给有效性”产生决定作用。从理论上看,这四大决定及其机理关系展示了中国供给侧与需求侧、投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辩证性;从实践上看,这四大决定关系中的问题导致了中国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恶性循环,成为“供给有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要提高“供给有效性”,不仅要“三降一补”,还须抑制上述“核心消费”的上述结构性作用。同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解决好核心消费问题不仅体现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根本目的,而且也是当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
2021 Vol. 310 (6): 88-102 [
摘要
] (
267
)
HTML
(1 KB)
PDF
(1694 KB) (
557
)
103
新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初次尝试及其长期影响——对156项工程的再审视
李天健
区域协调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备受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6项工程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带来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56项工程在短期内缩小了广大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并且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显著的长期影响,156项工程持续提升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在内陆地区被更好地继承下来,在长期以来依然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基于历史经验的研究表明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即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也要具有前瞻性;同时,有为政府必须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2021 Vol. 310 (6): 103-112 [
摘要
] (
284
)
HTML
(1 KB)
PDF
(1490 KB) (
68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