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0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会议综述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刊特稿
5
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和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吴宣恭
2021 Vol. 305 (1): 5-7 [
摘要
] (
329
)
HTML
(0 KB)
PDF
(466 KB) (
303
)
8
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若干重点解析
程恩富
2021 Vol. 305 (1): 8-9 [
摘要
] (
302
)
HTML
(0 KB)
PDF
(351 KB) (
314
)
10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科学理论思维
李建平, 刘晓航
2021 Vol. 305 (1): 10-11 [
摘要
] (
324
)
HTML
(0 KB)
PDF
(379 KB) (
275
)
12
立新时代潮头为新使命创新
杨承训
2021 Vol. 305 (1): 12-13 [
摘要
] (
312
)
HTML
(0 KB)
PDF
(361 KB) (
139
)
14
关于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的几点认识
邱海平
2021 Vol. 305 (1): 14-16 [
摘要
] (
453
)
HTML
(0 KB)
PDF
(503 KB) (
342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7
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
龚晓莺, 杨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技术进步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作为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新经济形态,其产生与发展必然符合这一理论逻辑。基于这一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从数字生产(环节)关系、数字交换关系、数字分配关系、数字消费关系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展开分析更符合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数字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关系的不协调发展是当前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源,数字生产(环节)关系、数字交换关系、数字分配关系和数字消费关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构成了制约我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破除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瓶颈:加速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数字分配更为公平,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破除数字交换的数据孤岛与数据烟囱现象;拓展居民数字消费空间,引导正确数字消费观。
2021 Vol. 305 (1): 17-25 [
摘要
] (
885
)
HTML
(0 KB)
PDF
(1352 KB) (
306
)
2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四重哲学批判——始于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的考察
刘顺, 孙洁
自由贸易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国民经济学的问题起点,而且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总体性批判的一个关键线索。始于对斯密古典自由主义的科学驳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展开四重哲学批判:在经济哲学层面,自由贸易只是便于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增殖的自由;在道德哲学层面,自由贸易只是剥削工人的权力空间化的自由;在法哲学层面,自由贸易只是强国支配弱国从而奠定“中心—外围”帝国格局的自由;在政治哲学层面,自由贸易又客观上加速社会革命的发生和新社会的到来,这也成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历史负效应中的“积极因素”。在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多边主义遭遇困境的当下,马克思这种批判蕴含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2021 Vol. 305 (1): 26-33 [
摘要
] (
357
)
HTML
(0 KB)
PDF
(1407 KB) (
27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34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协同提升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
胡乐明, 刘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相区分,聚焦两者相互转化的条件,体现了制度发展运动的辩证法。把握这一辩证法,不仅需要克服将制度优势与绩效相等同的错误观念,还需要将长于宏大叙事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推进至制度体系内部和动态分析层面。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改造“制度构成”和“组织遗传学”等分析工具,从理论逻辑上理清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在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视角下的对立统一关系,详解两者相互转化的具体路径,以党组织为关键行动者展开两者协同提升的动态演化过程,从而为党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动态阐析。
2021 Vol. 305 (1): 34-42 [
摘要
] (
253
)
HTML
(1 KB)
PDF
(2348 KB) (
434
)
4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基础:何以必要与可能
蔡华杰, 陈小捷
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加以构建,必须厘清该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与马克思遭遇“物质利益难题”相似,我们对环境问题的体认也碰到“环境利益难题”,这原本应推动学界对环境问题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但在经济学说的学术史发展进程中,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却占据着主流地位,二者分别秉持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试图在不变革经济关系的“前分析观点”下破解“环境利益难题”。因此,对环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对“生态价值”和“稀缺性”等问题有着独特的分析进路。未来,可以考虑就基本定位、研究对象和问题域、研究方法、逻辑起点等议题构建中国的“生态政治经济学”。
2021 Vol. 305 (1): 43-50 [
摘要
] (
451
)
HTML
(0 KB)
PDF
(1251 KB) (
246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51
水平主义对凯恩斯货币思想的重构及其政策启示
袁辉
后凯恩斯主义中的水平主义继承了凯恩斯《货币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后通论文本”中的货币内生和非中性思想,并发展出“生产的货币理论”的完整框架,认为在复杂的经济系统中,信用货币数量受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驱动,基础货币供给由银行体系的储备需求决定,而利率则是货币当局设定的外生变量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经济主体“获利的希望”和“能支配足够的资金”共同决定宏观经济的规模和速度。水平主义的理论图景与政策主张有利于深化对货币本质和运动规律,以及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与有效性的认识。
2021 Vol. 305 (1): 51-59 [
摘要
] (
369
)
HTML
(0 KB)
PDF
(1425 KB) (
376
)
60
尼·伊·季别尔对《资本论》的开创性研究及影响
张静
尼·伊·季别尔是俄国最早对《资本论》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1871年出版第一部研究李嘉图与马克思的专著,1876年至1878年连续发表7篇阐释《资本论》经济理论的论文,1877年至1885年三次为《资本论》辩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以及致俄国友人的书信中多次肯定季别尔对《资本论》经济理论的研究。季别尔对《资本论》的辩护与解读,不仅是《资本论》世界传播史的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021 Vol. 305 (1): 60-66 [
摘要
] (
301
)
HTML
(0 KB)
PDF
(1016 KB) (
317
)
争鸣与探索
67
新结构经济学批判
余斌
新结构经济学是由林毅夫在旧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所谓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华盛顿共识常常未能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结构性的差异,也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中引致扭曲的诸多根源,这些扭曲来源于政策制定者过去对于经济的不当干预,正是对旧结构经济学的信念使这些政策制定者高估了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上的能力。但是,新结构经济学一方面并没有放弃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而且也没能有效证明新结构经济学所看重的那些干预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新结构经济学没有能够正确识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结构性差异。新结构经济学所主张的比较优势选择不仅无法消除贫困,还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收入的差距。
2021 Vol. 305 (1): 67-75 [
摘要
] (
383
)
HTML
(0 KB)
PDF
(1318 KB) (
227
)
改革开放论坛
76
国际生产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了么?——基于中国制造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的研究
丁一兵, 宋畅
国际生产分工的发展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行业间流动,是发展中经济体获得外部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和产品出口贸易数据构造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指标,从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视角评估国际和国内生产关联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果。研究发现,上下游行业中间投入品技术水平的提升能通过技术嵌入和生产转换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行业生产关联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国内生产网络中更为显著,而在国际生产关联中,高技术进口中间投入品对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在后疫情时期国际产业链加速变革的新形势下,中国应充分利用国内生产关联的技术溢出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行业间技术共享,对外主动对焦国际高技术产品需求,以高水平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
2021 Vol. 305 (1): 76-88 [
摘要
] (
306
)
HTML
(1 KB)
PDF
(2468 KB) (
676
)
89
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及其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景普秋, 郝凯, 刘育波
金融发展水平是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规模、效率、结构三个维度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即城乡公平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和城乡金融发展结构差异越大越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是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传导因素。因此,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施区域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优化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以实现城乡公平和效率协调发展。
2021 Vol. 305 (1): 89-99 [
摘要
] (
311
)
HTML
(0 KB)
PDF
(1377 KB) (
280
)
100
中国农村扶贫的制度变迁、优化与创新
狄振鹏, 姚伟民, 李世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扶贫制度也与时俱进,历经了改革变迁与优化创新,就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而言,扶贫制度在我国开展反贫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时期的扶贫制度对减贫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我国农村扶贫制度的变迁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七大阶段,具体内容涉及:贫困区域判定的演变、贫困对象识别的优化、顶层设计规划的完善、扶贫主体类型的变化、资金注入方式的拓展、社会保障政策的补充、扶贫模式思路的创新等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扶贫”时代,农村扶贫制度需要不断创新、转型、升级,实现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全民小康、共同富裕。
2021 Vol. 305 (1): 100-106 [
摘要
] (
419
)
HTML
(0 KB)
PDF
(1216 KB) (
330
)
会议综述
107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当代经济研究》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孙立冰, 陈沙
2021 Vol. 305 (1): 107-112 [
摘要
] (
395
)
HTML
(0 KB)
PDF
(818 KB) (
230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