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0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财政与金融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论剩余价值率假定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
王海鸿, 郭栋林
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历来不断受到各种质疑,它们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上关于剩余价值率假定以及当剩余价值率上升时该规律是否成立;二是实践层面上通过各种经验数据来实际验证该规律的正确性。遵循价值规律,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为前提,从总量分析到个量分析,通过数理推导方式可以证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各种质疑其症结在于混淆了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的关系,用实际利润(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之和)的上升来否定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
2020 Vol. 302 (10): 5-14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1263 KB)  ( 381 )
15 数字劳动过程中的“去劳动关系化”现象、本质与中国应对
韩文龙, 刘璐
“去劳动关系化”是数字劳动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非雇佣制”“众包”“共享”“零工”“劳资合作”等是“去劳动关系化”的具体形式。随着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向,“去劳动关系化”成了资本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介质和工具。“去劳动关系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使得数字劳动者在劳资冲突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中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要积极应对数字劳动过程中“去劳动关系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重点是要建立健全数字劳动过程中的风险识别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社会保险机制和政府规制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让数字劳动者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2020 Vol. 302 (10): 15-23 [摘要] ( 1015 ) HTML (1 KB)  PDF (1182 KB)  ( 99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4 新时代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何自力, 岳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新的战略主题。我国经济治理体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在进行经济治理活动时,坚持将国家作为重要经济主体、坚持党领导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是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四个显著特征。实践证明,健全与完善我国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多措并举、找重点、抓联系,增强经济治理的整体性。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健全与完善经济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强化经济治理的目标指向性、系统联动性、效果集成性,有助于将我们的经济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
2020 Vol. 302 (10): 24-33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1190 KB)  ( 221 )
34 资本逻辑批判与共产主义演进发展
张斌, 侯怡如
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认识与研究离不开资本逻辑批判,共产主义在理论上的出场和澄明恰恰是对资本逻辑深度批判的结果。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分析方法透视共产主义的实践演进,首先是要揭示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性,通过深刻剖析资本逻辑的现实具体演变,以明证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不能遮蔽共产主义的超越性存在。全面省思资本逻辑全球扩张所展现出来的新形态及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必须立足于我们的时空境遇,厘清共产主义实践进程中的当代发展空间,这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恰恰是中国通向未来社会的必经通途。
2020 Vol. 302 (10): 34-42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1182 KB)  ( 428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3 现代货币理论对新自由主义“别无选择”的颠覆
王娜, 赵璐雨
近年来,现代货币理论引发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遭到持有主流经济学观点的政界、学界以及金融界人士的围攻。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理论颠覆了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别无选择”观点。现代货币理论颠覆了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基础,包括打破政府财政预算约束的限制、强调货币内生与货币政策失灵以及否定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不可兼得,并提供了一整套可供选择的理论框架。与新自由主义强调自由市场功能截然相反,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可以在实现公共目的、作为最后雇主、保证经济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现代货币理论的细节仍有待完善,但它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冲击具有重要影响和积极意义。
2020 Vol. 302 (10): 43-49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338 )
       争鸣与探索
50 去技能化理论被证伪了吗?——基于就业极化与技能溢价的考察
杨虎涛, 冯鹏程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业结构和不同行业的技能溢价的考察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的极化主要表现为:依赖于人的创造性和人际互动的高技能工作与不可化约为机器操作的低技能工作两者的就业份额上升,与此同时,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日益减少;而高低技能行业之间的技能溢价也在长期内保持着较高的比值。但这种极化与高技能溢价并存的现象并不能否定去技能化理论,而是说明去技能化在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性特征,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日益减少,体现了对此类工作的成功去技能化,而因为无法实现对高度依赖于认知、互动和创造的高技能工作的去技能化,因此出现了资本对此类劳动的妥协和同化。
2020 Vol. 302 (10): 50-63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2306 KB)  ( 372 )
64 论资本主义的学理定位与概念体系
刘永佶, 许卫岳
依从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将“资本主义”从学理上界定为资产阶级意识的基本观念,进而从欧洲十七至十九世纪初启蒙学者的著述中,概括资本主义概念体系形成过程的相关思想。资本主义的概念体系由哲学观念物质主义,基础概念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国家,核心概念资本,与以维护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个人自由主义构成。这为认识资本主义和现代世界矛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0 Vol. 302 (10): 64-77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314 KB)  ( 167 )
       改革开放论坛
78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效应的阶段性差异分析
温涛, 何茜
不断加大财政金融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和完善财政金融支农体制机制对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效应,并重点进行阶段性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在各个阶段均显著为正,并且增收效应逐渐增强;金融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效应在2003年以前和2013年以后显著为正,间接效应在后两个阶段显著为正,并且促进作用明显提升。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支农、强农、惠农和富农政策有效促进了“三农”事业的发展,并且充分保障了农民快速稳定的增收目标。
2020 Vol. 302 (10): 78-86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207 KB)  ( 326 )
87 货币职能视角下货币权力非对称性:表现与影响
陶士贵, 亓桂萍
货币权力是一国依靠行使货币职能实现政治、经济目标的力量。从货币职能视角,可以将货币权力界定为货币政策权、支付清算权、定价权。全球金融和贸易一体化,给世界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带来新的挑战,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渠道不断增加且复杂化,导致货币权力非对称性问题更加严峻,非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的附庸。当前应将维护和提升中国的货币主权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和国际话语权,大力提升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权及其在国际大宗商品和汇率体系的定价权,减少货币依赖和防范货币金融制裁。
2020 Vol. 302 (10): 87-96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895 KB)  ( 524 )
       财政与金融研究
97 金融合作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东盟合作的分析
梁双陆, 刘林龙, 郑丽楠
金融合作可以通过推动金融工具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等途径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进而影响到产业升级。通过中国与东盟各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合作对实现产业升级具有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是实现这种影响的中间路径;金融合作的基础对于中国与东盟地区产业升级影响不显著;经济与金融发展相对较好地区,金融合作的稳定性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更大,且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来影响产业升级;经济与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金融合作需求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更大,且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来影响产业升级。因此,应充分有效利用中国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加大技术创新支持,从根本上发挥金融合作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2020 Vol. 302 (10): 97-105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1243 KB)  ( 560 )
106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户融资方式选择特征研究——基于“粮食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的分析
孙少岩, 张景星
金融排斥问题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破解金融排斥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困局,农户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融资方式的选择。基于424户调查问卷数据的描述统计与排序选择模型的分析,对农户融资方式选择特征进行经验研究的结论是:农户对民间借贷与“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的潜在需求相对旺盛;在“生产性支出”方面,农户的融资模式更倾向于选择“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而各类“消费性支出”则更多选择民间借贷。与此同时,非农打工收入和农户资产额对农户融资方式选择存在负影响,且比较显著。
2020 Vol. 302 (10): 106-112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132 KB)  ( 303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