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9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财政与金融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积累模式的未来走向
王丰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进行深刻、全面的调整,试图形成一种新的剩余价值积累模式。对此,学术界提出了四种未来走向,即后现代资本主义积累模式、人类主导型积累模式、后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和资本主义多类型发展模式。但四种观点在理论层面存在着缺陷,在现实层面也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而很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未来构型。要全面剖析、理解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应立足“剩余价值逻辑”,坚持“时间可变性和空间多样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国际、国家、企业、个人四个层面出发关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领域,以及与这四个领域相联系而产生的霸权维护、意识形态、积累体制、阶级变动四类秩序的变化,探究资本主义正试图形成“三重四位一体”的剩余价值积累新模式。
2020 Vol. 299 (7): 5-14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1238 KB)  ( 522 )
15 绿色制造机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陈昊, 丁晓钦
绿色制造是环境效用主观需求的产物,还是客观价值创造,这一问题无法使用西方以价格体系为基础的环境-经济理论以及传统劳动价值论来回答。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绿色制造价值创造机理分析模型,对三种生产过程、三个主体层面的绿色制造和非绿色制造的价值实现进行比较的研究发现:在任一不同生产过程和不同主体层面下,绿色制造都表现出显著的价值创造效应,消费者对环境的主观效用需求有可能在个体层面对价值创造产生阻碍或促进作用。
2020 Vol. 299 (7): 15-26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1351 KB)  ( 34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7 论资源配置中计划与市场实现有机结合的必然趋势与技术条件
刘明远, 刘伟
在资源配置方式演变的历史上,计划与市场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趋势早已存在。学术界虽然对此有过多年研究,但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资源配置的制度层面,对两者走向统一的技术条件很少关注。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到来,计划的传统内涵发生了转变。计划不再是政府集中分配资源,而是指市场主体之间按计划协同生产和流通的社会性计划机制。这种计划机制能与市场机制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级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克服单一计划经济或单一市场经济的缺陷,有利于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发展。
2020 Vol. 299 (7): 27-35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314 )
3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治理的逻辑与本质
卢江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科学揭示了国家的起源与本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经济治理逻辑有根本差别。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治理的“资本中心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治理的本质是“人民中心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治理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既存在追求现代化的大逻辑,又蕴含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小逻辑,具体可以从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经济开放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家经济治理需要处理好结构调整、速度变化、动力转换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平衡等重大问题。
2020 Vol. 299 (7): 36-45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1192 KB)  ( 323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6 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最新进展与启示
李连波
2019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在总论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价值和研究方法;在经典理论研究方面,推进了价值与剥削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金融资本与帝国主义理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方面,围绕新自由主义批判、金融化、收入分配、数字资本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展开了研究;最后,开展了社会主义与反资本主义斗争研究。与前几年相比,2019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体特点是纯理论性研究减少,现实问题研究增多,而且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和探索反抗策略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章大量增加。2019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关注劳动剥削与资本积累动态,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以及加强话语权建设和坚定“四个自信”。
2020 Vol. 299 (7): 46-60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662 )
       争鸣与探索
61 价值转形研究:基于TSSI模型的拓展分析
李梦凡
将TSSI两期模型拓展至多期,探索其系统性特征,基于矩阵特征分解和佩隆-弗洛宾尼斯定理发现,若投入矩阵具有生产性,那么按照TSSI多期程序的价值向量、生产价格向量逐渐收敛于常数向量;基期的生产价格设定不会影响收敛存在性,但具体选择会影响收敛值大小,且通过价值-生产价格偏差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来表现的;确定基期偏差,该累积效应也收敛于常向量。数例研究表明,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相等、总利润与总剩余价值相等在所有时期成立;一般利润率动态变化,但随转化过程收敛至稳态,价值向量与生产价格向量也在收敛,偏差向量随之收敛。
2020 Vol. 299 (7): 61-72 [摘要] ( 417 ) HTML (1 KB)  PDF (1382 KB)  ( 337 )
73 集体地权变迁下的乡村治理:演进、主线及深化
李怀
乡村社会的根基始终在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因此,新时代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就有必要建立集体地权变动与乡村治理的互动机制,重构乡村治理秩序,以激发乡村内生性发展的活力。基于“组织成本-合约议定-产权细分”的互动建立集体地权变迁下乡村治理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将为深刻认识乡村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集体地权变迁下乡村治理困境与演进进程的系统梳理和研究表明:我国集体地权变迁与乡村治理的互动演进遵循的是“产权细分、赋权增能与治理重心下移”这一逻辑主线。由此集体地权逻辑嵌入下有效化解乡村治理困境的深化路径在于理顺农民集体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以确立农民集体的治理主体地位;探索深化行使所有权的可能路径,以确立治理主体的行权方式;凸显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以实现非正式治理与正式治理的协同。
2020 Vol. 299 (7): 73-81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324 )
       改革开放论坛
82 区块链下互联网经济价值分配优化研究
杨继, 刘柯杰
当前,互联网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资本化趋势,由此出现了资本对互联网劳动一定程度上的剥削。这种剥削是互联网平台通过对数据与社交关系进行隐蔽式商品化、占有本应归数字劳动者的部分价值以及通过垄断占有中小平台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区块链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助于改善互联网经济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状况。它通过确权和工作量证明机制优化数字劳动的分配权重,通过去中心化优化利润在互联网企业间的分配,通过激励相容分配机制对生产力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与此同时,区块链运用不当也可能带来新的垄断和分配不公等问题,必须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区块链优化价值分配的作用,推动互联网精神的回归。
2020 Vol. 299 (7): 82-90 [摘要] ( 349 ) HTML (1 KB)  PDF (1185 KB)  ( 526 )
91 政策性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基于扶贫小额信贷乡村调研的经验考察
刘丸源, 贺立龙, 涂云海
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着眼于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缺乏的困难,在新时代扶贫攻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扶贫信贷资金精准配置到最需要的对象手中,是提升这一政策工具扶贫绩效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扶贫小额贷款供需结构匹配程度的精准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考察发现:扶贫小额信贷供需匹配存在精准性不足的问题,这种精准性与农户受教育程度、发展状况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条件直接相关,同时也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信息传递有关。因此,提升政策性金融扶贫的精准性,一方面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调研和推广,以多渠道方式将政策信息准确传递给政策目标农户,合理安排信贷供给结构,精准对接信贷需求群体;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多元扶贫政策的长期配合,比如教育扶贫、信息扶贫和知识扶贫等。在此基础上,激发未脱贫和刚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引导其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小额信贷扶贫政策效果。
2020 Vol. 299 (7): 91-102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1323 KB)  ( 434 )
       财政与金融研究
103 我国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减贫效应研究
韩阳, 王敏, 谭雪
普惠金融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改善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提高就业率,进而减缓贫困。2005~2018年,我国东部地区各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均呈增长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省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对于缓解东部地区贫困起到了积极作用,减贫效应较为明显。我国应进一步通过完善普惠金融政策设计、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等方式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020 Vol. 299 (7): 103-112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1336 KB)  ( 58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