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9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疫情防控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几点认识与澄清
方敏
劳动价值论不是狭义的价格理论,其成立与否取决于它反映的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是否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资本论》从价值的对象性和价值的本质规定论证了价值实体的客观实在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关系转化或“转形”的结果,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并不存在价值与生产价格并行的“双体系”。资本主义竞争的二重性和辩证规律使资本主义商品的市场价值既可能按照平均条件决定,也可能按照边际条件决定。以上原理有助于深化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澄清相关的质疑。
2020 Vol. 298 (6): 5-14 [摘要] ( 451 ) HTML (1 KB)  PDF (1307 KB)  ( 845 )
15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法国出版传播的历史演进轨迹
薛睿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集大成之作,在推动法国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本论》及其手稿在法国的出版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1870~1910年代的传入期、1920~1990年代的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转型期。通过系统梳理《资本论》及其手稿在法国各个阶段的出版传播轨迹,管窥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在法国出版传播的特征,可以为对法国《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2020 Vol. 298 (6): 15-23 [摘要] ( 384 ) HTML (1 KB)  PDF (1281 KB)  ( 12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4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争论
洪功翔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然而,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如“消灭私有制论”“民营经济离场论”和“新公私合营论”等怀疑、否定民营经济的言论,引发了人们对民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理论争论的背后是政策主张的不同。对这些言论进行梳理、鉴别和批驳,有利于坚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安心谋发展的信心,更好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020 Vol. 298 (6): 24-31 [摘要] ( 362 ) HTML (1 KB)  PDF (1215 KB)  ( 558 )
32 中国式减贫的逻辑
李子联
充分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响应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诉求,有效激发贫困人群的脱贫求富欲望,提升其创收能力,实施包容性发展,使增长成果为民众所共享,既建“大格局”又究“小细节”,与时俱进地调整扶贫策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事业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贡献给世界的基本经验。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在总结中国减贫经验和巩固减贫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减贫的长效机制,推进包容性发展以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高质量就业在创收减贫中的关键作用。
2020 Vol. 298 (6): 32-38 [摘要] ( 362 ) HTML (1 KB)  PDF (1285 KB)  ( 875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39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澄清与分类的尝试
桑古尔·萨夫兰, E·艾哈迈德·托纳克
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绝非无用之举,这一区别对分析整个资本主义轨迹和理解二十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特殊特征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随后的章节将重点放在“一般生产劳动”和“生产资本劳动”概念的科学理解上,并尝试对资本主义所有主要的劳动类型进行相应的分类,从而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区别进行必要的澄清。对有关服务业劳动地位和国家提供的社会服务等棘手问题的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澄清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文章的最后部分,回应并澄清了已有文献对马克思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方法的一些常见的批评。
2020 Vol. 298 (6): 39-53 [摘要] ( 390 ) HTML (1 KB)  PDF (1521 KB)  ( 347 )
54 莫斯利和莱伯曼“转形问题”新近争论评析及启示
张忠胜
摘要:美国学者莫斯利和莱伯曼关于价值转形的新近争论,突出呈现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转形问题”的基本认识分歧,并将两种对立的解释范式与激进经济学家的“前进之路”关联起来。虽然双方的相互批评指出了各自解释的一些缺陷,但仍存在不足,或批评得不彻底。莫斯利的“宏观货币解释”(MMI)既受限于长期均衡假设,又过度依赖抽象方法而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所以不仅未能真正反驳莱伯曼的批评,也很难被视为价值转形的成功解释。莱伯曼的“理论上的时间/一致结构解释”(TT/CSI)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典型的斯拉法主义“替代”解释,承继了“标准解释”的全部误读和错解,由此划定的“前进之路”是向李嘉图主义的复归。与转形解释相关的“前进之路”之争表明,“转形问题”的争论与方法直接相关。21世纪马克思经济学的“前进之路”,应以马克思价值转形的准确解释及其促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革命为基础。
2020 Vol. 298 (6): 54-62 [摘要] ( 349 ) HTML (1 KB)  PDF (1270 KB)  ( 559 )
       争鸣与探索
63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新结构经济学
方兴起
林毅夫认为其新结构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即利用马歇尔基于连续原理的渐进性分析方法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遵循自身比较优势的连续变化过程;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提出了比经济基础更基础的要素禀赋作为切入点,把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内生化。实际情况是:新结构经济学是李嘉图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与马歇尔渐进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而用马歇尔的研究方法取代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组合所形成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的错配,使新结构经济学完全丧失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由于新结构经济学将技术创新视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且没有在理论上反映历史上的英国和美国利用工业革命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践,因此,虽然其在中小发展中国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在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大国可能难以发挥作用。新结构经济学要想有效服务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将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以突破当前要素禀赋的瓶颈,由此所进行的实证分析才是科学的。
2020 Vol. 298 (6): 63-72 [摘要] ( 340 ) HTML (1 KB)  PDF (1316 KB)  ( 531 )
73 经济学研究要注意避免幸存者偏差因素的影响——以企业绩效和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为例
卢映西, 宋梦瑶
统计数据分析经常会受到幸存者偏差因素的干扰,忽视这种干扰很容易使人陷入认知误区,得出误导性结论。不少研究者就因为使用了未排除幸存者偏差的数据,在企业绩效研究中得出了国企效益不如民企的错误结论。在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中,虽然这个规律可以通过几百年来平均利率的下降趋势体现出来,对企业的优胜劣汰也有显著影响,但未排除幸存者偏差的利润率统计数据仍不能明确验证这个规律。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争论还包括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下降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内绕过资本有机构成,把利润率下降规律重新推导出来,从而避免无谓的争论。
2020 Vol. 298 (6): 73-80 [摘要] ( 640 ) HTML (1 KB)  PDF (1424 KB)  ( 565 )
       改革开放论坛
81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抑或抑制?
戴翔, 王如雪
作为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中国开放发展新阶段开放战略的重要转型,“一带一路”倡议被寄予推动经济全球化新发展尤其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厚望,而中国能否在推动构建和优化全球价值链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以往单一引进来的发展模式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模式。根据“一带一路”沿线97个国家2011~2017年的样本数据,进一步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效应进行科学评估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确实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促进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强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在低收入国家的促进作用高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个结论不仅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作用提供经验证据,而且对于如何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探寻“走出去”的对策建议也有重要政策意涵。
2020 Vol. 298 (6): 81-93 [摘要] ( 392 ) HTML (1 KB)  PDF (1555 KB)  ( 665 )
       疫情防控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94 马克思总生产原理对国民经济调控的启示——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恢复再生产问题
蔡仲旺, 徐春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客观详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运动,归纳并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独有的社会总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总生产理论中批判了“斯密教条”,提出了资本主义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原理,最早指出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共同构成的基本原理。同时考察了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运动过程。此次新冠疫情突发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整体性的复杂冲击,马克思的社会总生产原理对于分析疫情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有着全面系统地的启示性作用。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总生产循环原理对此次疫情造成的冲击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并给出相应策略,对于马克思经济学政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2020 Vol. 298 (6): 94-104 [摘要] ( 698 ) HTML (1 KB)  PDF (1381 KB)  ( 831 )
105 智能经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机制与作用
邬璟璟, 徐文斌, 刘雅埙
智能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在两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经济:一是采用了新劳动手段,作用于新劳动对象,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二是结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非接触性经济关系,进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智能经济在应对此次新冠病毒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彰显了独特优势,不仅提供了危机处理亟需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危机时期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后危机时期经济的全面复苏,也保障了特殊时期社会基本活动的正常运行。由于智能经济本身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此,我国要加大发展智能经济产业的力度,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我国步入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不断成熟的重要路径。
2020 Vol. 298 (6): 105-112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1256 KB)  ( 60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