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9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15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财政与金融研究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5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余斌
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这部《大纲》)中,恩格斯对当时盛行的经济学说,进行了直到今天在某些方面看来也是十分深刻的批判。当今的西方经济学仍然在宣扬的一些主要观点早在100多年前就被这部天才的《大纲》批判过了。这部《大纲》尽管主要是涉及经济学方面,却是一部早期的带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经典著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这部天才的《大纲》中都涉及到了。这部《大纲》对私有制进行了前瞻性批判,对竞争进行了天才的分析,直到今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这部《大纲》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瑕不掩瑜,而且其中之瑕已经被马克思的《资本论》纠正过了。
2020 Vol. 296 (4): 5-10 [摘要] ( 328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624 )
11 劳动过程与商品拜物教批判——兼析恩格斯对《资本论》方法贡献的性质*
许光伟
一般而言,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的形成来自三方面:社会劳动过程、阶级斗争以及以“秩序”为中心的物象均衡。经由“拜物教意识”批判,“仿市场”范畴的根基被瓦解,阶级斗争被“事格化”,并置身于劳动过程文明规划。这表明基于通史考察,《资本论》“拜物教理论”和“劳动过程批判”是同步的过程,目的是求取“人本身的解放”“所有制解放”。据此,商品章和《自然辩证法》在写作上可以说是彼此呼应。恩格斯历史路径的《资本论》解读,有助于“劳动过程为经为纬”工作线索的形成:《资本论》首章引出“辩证法道路”,揭示质——量——形式——规律认识过程的“客观内容”是矛盾规定及其所有制形式的历史化的有机成长。根据马克思大写字母意义的价值规律规定,劳动过程发展构成“内容辩证法”,经济形式运动构成“形式辩证法”,劳动过程和经济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矛盾作为了内在于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性规定。
2020 Vol. 296 (4): 11-23 [摘要] ( 279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453 )
24 青年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当代价值——基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及内容的分析
魏泳安
作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恩格斯从竞争的视角分析了抽象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批判了价值本质界定中的效用决定论和生产费用决定论。尽管青年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有着一定的不足,但他从矛盾或对立的视角对私有制诸现象的分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大纲》为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020 Vol. 296 (4): 24-31 [摘要] ( 266 ) HTML (1 KB)  PDF (1188 KB)  ( 61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基本经验
刘儒, 李超阳
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全体人民日渐共同富裕。以新中国承袭而来的落后的旧经济体为现实逻辑起点,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收入分配政策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以及所形成的丰富而鲜活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提供经验借鉴。
2020 Vol. 296 (4): 32-45 [摘要] ( 702 ) HTML (1 KB)  PDF (2561 KB)  ( 2067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6 MEGA中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新视角——马克思原始的六部门模型
守健二
在经济理论史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因“两部门模型”而广为人知。然而,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多部门分析不仅包含了“两部门模型”,还有“六部门模型”,这个模型在《资本论》第2卷手稿的编辑中被恩格斯全部忽略。分析被恩格斯忽视的“六部门模型”中的两个理论片段,阐发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和两种均衡状态过渡的动态过程的观点,对理解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助益。
2020 Vol. 296 (4): 46-57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1513 KB)  ( 622 )
       争鸣与探索
58 人力资本、金融发展能否打破“资源诅咒”?——基于中国煤炭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张丽, 盖国凤
中国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存在“有条件资源诅咒”效应,煤炭资源的开发存在从“资源祝福”向“资源诅咒”有条件的转化过程,人力资本在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作用。由于“资源诅咒”状态不利于经济增长,寻求变革是煤炭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扶植政策,降低煤炭产业依赖是打破“资源诅咒”的基础;调整人力资本结构,抑制人力资本流失,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打破“资源诅咒”的关键;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扶植力度,利用金融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提高煤炭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是缓解“资源诅咒”出现的主要措施。
2020 Vol. 296 (4): 58-67 [摘要] ( 258 ) HTML (1 KB)  PDF (1421 KB)  ( 542 )
68 全面把握青年马克思关于“谋生劳动”四个规定性的源初语境
张霞
“源初语境”意味着进入文本,厘清文本间的相关勾连,让“深意/原意”在文本的对话中显示出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的人性假设有着“谋生劳动说”和“类本质说”的双重表达。“谋生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最初表达,对谋生劳动四个规定的“表现说”把“规定说”的丰富内涵简单化了,应该回归文本的“谋生劳动规定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人都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其他资料提供了根本保障。
2020 Vol. 296 (4): 68-77 [摘要] ( 368 ) HTML (1 KB)  PDF (1263 KB)  ( 651 )
       改革开放论坛
78 区域振兴战略能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吗?
胡浩然
目前我国内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明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举措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区域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积极的政策效应在非外资、资本密集型、出口和临近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区域振兴战略可以提高行业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传导机制角度看,促进地区的产业集聚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是区域振兴战略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因而需要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20 Vol. 296 (4): 78-91 [摘要] ( 291 ) HTML (1 KB)  PDF (1607 KB)  ( 560 )
92 中国工业集聚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衣保中, 周贺
产业集聚表现是识别经济集聚格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异的加剧,我国的工业集聚趋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工业经济在2000~2004年和2005~2018年这两段时间内的集聚趋势完全相反,在2000~2004年中国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上升,而在2005~2018年中国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下降,中国工业经济出现了扩散趋势。东南沿海地区房价水平的快速上涨是集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房地产发展指导思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推动实体经济的集聚发展。
2020 Vol. 296 (4): 92-99 [摘要] ( 286 ) HTML (1 KB)  PDF (1206 KB)  ( 522 )
       财政与金融研究
100 我国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宏观调控能否实现双轮驱动?——兼论产业优化与结构效应
周佰成, 王晗, 王姝
货币政策可以引导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无论采用数量型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制都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而且我国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定义,数量型及价格型货币政策作用于我国不同经济区均体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各个经济区现实条件的不均衡性。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利率改革进程,丰富货币工具箱,持续引导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由数量型转换为价格型。同时,要配合各经济区自身定位实施差异性货币政策,注重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增长。
2020 Vol. 296 (4): 100-112 [摘要] ( 324 ) HTML (1 KB)  PDF (1578 KB)  ( 40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