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8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15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会议综述
《资本论》中国化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全面振兴东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中国化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5 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刘国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更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制度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不断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分析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保障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调节制度,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扩大开放中要始终坚持对等开放制度,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经济安全和制度安全;坚持用发展变化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阶段转变
2019 Vol. 288 (8): 5-8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617 KB)  ( 233 )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探析
蒋永穆, 卢洋, 张晓磊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从形成到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其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确立阶段和深化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典型特征:一是逻辑前提渐趋科学,二是目标取向不断多元,三是核心内容日臻完善,四是发展战略逐步成熟
2019 Vol. 288 (8): 9-18 [摘要] ( 331 ) HTML (1 KB)  PDF (1532 KB)  ( 29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19 新时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葛扬
“两个毫不动摇”到“两个都是”的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化,通过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推动“两个健康”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理论拓展,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进行理论突破。所有这些,不仅推进了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发展,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前行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2019 Vol. 288 (8): 19-26 [摘要] ( 314 ) HTML (1 KB)  PDF (1174 KB)  ( 200 )
2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衡增长的理论与逻辑——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吴义刚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社会再生产两部类保持均衡,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均衡是不稳定和脆弱的,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被打破。两部类一旦失衡会引起社会生产能力向第一部类转移,并在第一部类累积和自循环,使生产与消费相互背离,在资本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条件下,成为诱发经济危机的引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化解经济运行现实矛盾的当务之急,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调整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均衡增长逻辑下的长期发展策略
2019 Vol. 288 (8): 27-34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228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35 积累的阶段和长经济周期
大卫·戈登
从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到熊彼特(Schumpeter)以及1940年代的“长期停滞主义者”(the secular stagnationists)的长周期分析,几乎都未能给他们对长周期的理解提供一个逻辑一贯的理论基础,这源自于他们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视作既定的。这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结构性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积累的阶段理论”的误解。立足于“积累的阶段理论”,采用一些初步假设进而构建一个关于长周期的“政治—经济”理论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将这一理论与其他学者的理论进行比较表明:提供一个强调多重力量造成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和收缩更替节奏的框架是必要的
2019 Vol. 288 (8): 35-54 [摘要] ( 351 ) HTML (1 KB)  PDF (3319 KB)  ( 208 )
       争鸣与探索
55 基于纵向国民经济布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叶满城, 刘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实践,我国在宏观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居于上游、民营经济居于下游的纵向国民经济布局。在纵向国民经济布局中,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形成互补的经济组成部分,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互动、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通过构建纵向生产框架,从理论上阐明了上游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下游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逻辑和机制,并运用实证检验了这个逻辑和机制。因而,我国应该在宏观上进一步优化整体经济布局,在微观上对上游的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国有、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
2019 Vol. 288 (8): 55-62 [摘要] ( 338 ) HTML (1 KB)  PDF (1100 KB)  ( 326 )
63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创新思想与当代价值
孙亚南,王兴芬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的本质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创新活动既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还有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的牵引、生产部门的关联效应等外在压力的驱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一种创新理论,从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阶段的历史演进中概括出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思想,揭示创新的主要构成在于技术过程和生产组织的变革。熊彼特创新理论是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传承与深化,而且只是其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具有理论价值的首创性,同时具备应用价值的时代性,对我国创新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2019 Vol. 288 (8): 63-70 [摘要] ( 364 ) HTML (1 KB)  PDF (1312 KB)  ( 291 )
       改革开放论坛
71 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视角
高智,鲁志国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可通过创新效应、制度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等四大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空间上主要通过直接效应表现出来。邻近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对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且负向溢出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向的直接效应,这主要与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及发展阶段有关
2019 Vol. 288 (8): 71-81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1665 KB)  ( 291 )
       全面振兴东北
82 外部宏观冲击与新东北经济失速
孙久文, 闫昊生
伴随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东北区域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新东北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区域外部宏观因素角度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对于全国宏观经济冲击比较敏感,并且全国大部分受影响强烈的城市为资源型城市或者老工业城市。通货紧缩、金融冲击和政府债务均是外部宏观因素影响东北经济增长的途径。市场化程度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滞后、产业结构的单一等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的共性问题是加剧宏观冲击对于区域经济不利影响的原因。因此,应当将提升老工业基地应对外部冲击能力纳入新时期区域政策考量之中,通过提升市场化程度、构建多元的产业体系和培育包容的社会环境等手段,着力提升东北区域经济对于外部冲击的抵抗能力
2019 Vol. 288 (8): 82-95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2053 KB)  ( 225 )
96 东北经济的结构、体制关键障碍与突破路径
和军
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创新性及竞争力不足,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等等。东北经济结构与体制机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加强的关系,从而形成东北经济发展的四大体制机制障碍:长期统治经济和计划经济导致政府作用太大,市场作用受限;央企国企比重大,附属性民企发展难;“官本位”思想和统治经济思维阻碍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度低及结构性问题导致改革动力缺乏。破解上述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机制障碍是东北振兴的关键所在
2019 Vol. 288 (8): 96-106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2312 KB)  ( 204 )
       会议综述
107 《资本论》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刘威
2019 Vol. 288 (8): 107-112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1003 KB)  ( 275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