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
交换价值的具体形态及其演进*
白暴力, 丛丽
根据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特点, 并将这些特点代入交换价值基本公式, 可以得出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换价值模型。这些模型与经济现实是一致的, 由此证明交换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实现的是"按劳分配" , 将此假定代入交换价值基本模型, 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交换价值模型, 并将其称为" 按劳分配" 模型。
2006 Vol. 0 (2): 1-5 [
摘要
] (
222
)
HTML
(1 KB)
PDF
(209 KB) (
303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
许光伟
以本体论、实体论、价值论的思路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 其内容包括三个基本点:(1)马克思通过《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建了劳动本体论, 从而能够实现广义政治经济学视阈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视阈的理论转向;(2)在系统写作《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 通过劳动实体论的创立, 马克思初步完备了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终是随着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奠基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这一工作得以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最后完成。当前, 我们应当继续地沿着马克思的思路, 总结和探讨狭义政治经济学与广义政治经济学乃至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互动和相互放入。
2006 Vol. 0 (2): 6-10 [
摘要
] (
275
)
HTML
(1 KB)
PDF
(169 KB) (
1076
)
31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私营经济问题*
李玲娥
对于私营经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术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并以此研究私营经济。具体地讲, 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私营经济;二是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看待私营经济;三是对现阶段的私营经济要进行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四是对私营经济应当用生产力、生产关系标准来衡量, 而不能用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法律标准等来衡量。
2006 Vol. 0 (2): 31-33 [
摘要
] (
225
)
HTML
(1 KB)
PDF
(97 KB) (
332
)
42
论分配方式的理论基础---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崔向阳
生产决定分配, 但生产又包括两个方面, 即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 前者决定分配的性质, 说明要素所有者得到报酬的权利;后者决定分配的方式, 说明要素所有者得到报酬的权利所实现的程度。从理论上讲, 存在纯粹公有制、纯粹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所有制结构, 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 这样, 就存在三种情况, 即纯粹公有制+计划经济、纯粹私有制+市场经济、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 它们分别对应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2006 Vol. 0 (2): 42-45 [
摘要
] (
228
)
HTML
(1 KB)
PDF
(119 KB) (
448
)
58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张存刚
对于当代西方经济学, 我们应该采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绝不应该让其占据我国经济学教育的主导地位, 绝不应该让其成为指导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主导性的理论依据。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设定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和解决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的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意义, 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关键环节。
2006 Vol. 0 (2): 58-59 [
摘要
] (
196
)
HTML
(1 KB)
PDF
(68 KB) (
497
)
60
论创新与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谢地
关于创新、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是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问题, 在意识形态层面是没有也不应该存在疑义的, 主要是缺乏学理角度的讨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 坚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和指导, 改变目前存在的片面移植英、美国家经济学思想,注意广泛借鉴欧、美各国经济学理论, 从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 创新、发展中国的理论经济学。
2006 Vol. 0 (2): 60-62 [
摘要
] (
160
)
HTML
(1 KB)
PDF
(95 KB) (
41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