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2-15


 
1 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白暴力, 王胜利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包含价值实体形成与价值分配、价格决定与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论体系。《资本论》一至三卷正是以价值范畴为基础, 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价格决定和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对价值实体在社会各阶级中实现分配。
2007 Vol. 0 (2): 1-7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599 KB)  ( 227 )
8 马克思、列宁的分工理论与斯密定理
杨永华
斯密定理不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而且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还是列宁的分工理论, 实际上都是对斯密定理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内容有相近或者一致的理论, 如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在意识形态层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对立的。
2007 Vol. 0 (2): 8-12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157 KB)  ( 391 )
13 再论马克思利息理论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不同点
石晶莹
在当今的信用货币时代, 人们看到的、体会到的大都是“ 货币利率” , 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 观点更是得到一般人的认可, 有人甚至怀疑马克思的“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的观点过时了。实际上, 马克思的观点是关于利率决定的本质阐述, 凯恩斯的观点是关于利率决定的现象描述。
2007 Vol. 0 (2): 13-16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21 KB)  ( 387 )
17 试论“经济人”
徐则荣
“ 经济人”假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 它以利己主义为人的本性, 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必须在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 而这不能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经济人” 。近年来, 对于“ 经济人”过分强调与宣传,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们必须把远大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道德教育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007 Vol. 0 (2): 17-2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128 KB)  ( 387 )
31 评“论混合经济”一文的非科学观点———与何伟先生商榷
马昀
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它与所有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两者存在性质和地位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股份制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但性质上不能简单等同于公有制。不能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公有制形式等同起来, 从而否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也不能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公有制性质等同起来, 从而断言股份制是完全公有制性质;更不要错解马克思的话而把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定性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2007 Vol. 0 (2): 31-33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97 KB)  ( 299 )
57 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雷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就的基础上, 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彻底革命而创立起来的, 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正确认识与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是当前经济理论界大论战的关键问题之一。如果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并使其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让西方经济学取而代之, 则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科研迷失方向, 还会动摇和瓦解我们的党和国家执政的精神支柱, 进而断送社会主义的前途。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7 Vol. 0 (2): 57-58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66 KB)  ( 272 )
68 不钻研辩证逻辑, 就不能完全理解《资本论》———再读《〈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
陈俊明
2007 Vol. 0 (2): 68-71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122 KB)  ( 429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