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3-15
1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评冯金华《价值转形: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冯金华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析,因此,冯金华教授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研究的科学领域。纵观经济思想史上关于转形问题讨论中经济学家的各种观点,我们还是很容易得出如下的结论:如果不是就总量关系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凡是对经济思想史有一些常识的人,都不会对转形问题采取将生产价格和价值直接等同的轻率否定态度。
2009 Vol. 0 (3): 1-9 [
摘要
] (
223
)
HTML
(1 KB)
PDF
(1084 KB) (
649
)
10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看美国的次贷危机
王宇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虚拟经济以及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源于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剩",次贷相关产品发展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及借贷资本过剩是其直接原因。至于危机全面向实体经济的扩散,则与《资本论》中强调的"相对生产过剩"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中国来说,未来预防和解决类似危机的根本性办法也应该从这些原因中去寻找。
2009 Vol. 0 (3): 10-14 [
摘要
] (
335
)
HTML
(1 KB)
PDF
(187 KB) (
672
)
15
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本质与现象
张忠胜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2009 Vol. 0 (3): 15-18 [
摘要
] (
597
)
HTML
(1 KB)
PDF
(147 KB) (
1260
)
34
马克思论资产阶级的法与权利--兼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
杨戈, 杨寄荣
马克思强调,法是上层建筑,经济关系是决定一定法权关系的基础。必须从人们物质生活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去寻求对于法的关系的解释。马克思关于法与权利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并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学者的唯心史观的法学观。通过对马克思的财产权的法学思想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相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而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009 Vol. 0 (3): 34-40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221 KB) (
31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