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12 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动态模式构建及"四要素"分析
刘冠军
在"科技– 经济"一体化新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企业的"总体工人"是由"在场的"生产工人、"准在场的"技术人员和"不在场的"科学人员构成的,其"整体劳动系统"表现出"跨时空"的特征,因此,其剩余价值生产依次展现为"不在场的"科学人员、"准在场的"技术人员、"在场的"生产工人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构成了现代科技企业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动态模式。要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必须将马克思商品价值构成的"三要素"理论拓展为科技商品价值构成的"四要素"学说。运用"四要素"学说对其分析发现,现代科技企业剩余价值的生产在三个阶段上既包括显性或直观层面上"显在价值"的创造和转移,也包括隐性或实质层面上"潜在价值"的创造和转移;现代科技企业获得的剩余价值,既包括"在场的"生产工人和"准在场的"技术人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包括"不在场的"科学人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015 Vol. 0 (9): 12-20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1776 KB)  ( 242 )
27 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两个范畴再辨析
孙宇, 曾长秋
在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即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依然有所区别。准确地把握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并科学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化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5 Vol. 0 (9): 27-32 [摘要] ( 218 ) HTML (1 KB)  PDF (1073 KB)  ( 1373 )
33 马克思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再考察
陆夏, 刘晔
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是"成反比"还是"成正比"的争论中,部份学者往往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三种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劳动生产率的类别、劳动复杂性及使用价值质的变化都会改变二者的关系:在不考虑经济发展因素与劳动复杂性的条件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仍然"成反比",但在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态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则取决于个别与部门两种劳动生产率变动比率上的差异;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必然改变商品价值总量,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根本因素还是来源于劳动的复杂化。
2015 Vol. 0 (9): 33-38 [摘要] ( 229 ) HTML (1 KB)  PDF (1596 KB)  ( 486 )
39 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论中国基本经济结构的再平衡
杨晓玲
在收入分配不协调情况下,讨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及两部类之间的结构调整及平衡问题,实质是在讨论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问题。就中国经济目前形势而言,两部类的失衡既存在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也存在供给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政府除采取逆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原则以外,还必须制定兼容性的结构调整政策: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旨在实现公平竞争的各种改革措施,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调整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再生产中提升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创新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在公共品供给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面应注重增进供给效应,尤其要大力推进公共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5 Vol. 0 (9): 39-44 [摘要] ( 155 ) HTML (1 KB)  PDF (1074 KB)  ( 286 )
45 资本主义多样性理论与《21 世纪资本论》
吕守军, 严成男
皮凯蒂在《21 世纪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历史的、空间的分析方法,与法国调节学派的资本主义多样性理论相通。但皮凯蒂在分析资本主义不平等扩大的历史时,却把不能进行一般化解释的"二战后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作为偶然的、例外的历史时期来处理,具有过于简单化的理论倾向。从法国调节学派的资本主义多样性理论出发,对《21 世纪资本论》进行理论上的补充,有利于理解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
2015 Vol. 0 (9): 45-50 [摘要] ( 206 ) HTML (1 KB)  PDF (1140 KB)  ( 281 )
93 马克思经济学的当代价值———读卫兴华教授《走进马克思经济学殿堂》
胡乃武, 田子方
2015 Vol. 0 (9): 93-96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332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