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15
5
对政治经济学若干范畴传统认识的质疑
胡世祯
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从抽象的经济范畴开始,逐步上升到越来越具体的经济范畴,正确理解这些范畴,对学习和研究《资本论》非常重要。我国长期以来通过苏联间接学习马克思著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不少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不仅阻碍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和正确传播,而且也误导了经济实践。因此,纠正目前存在的对政治经济学范畴不正确的认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2015 Vol. 0 (6): 5-8 [
摘要
] (
207
)
HTML
(1 KB)
PDF
(2270 KB) (
264
)
13
中国经济剩余价值率的估算:1995 ~ 2009———兼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姬旭辉, 邱海平
剩余价值率不仅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也反映了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与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状况。运用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两种计算方法,来考察中国经济1995 ~ 2009 年的剩余价值率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根据这两种方法计算的剩余价值率都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提高的态势,而造成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超过实际工资的提高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的相对下降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方式提高剩余价值率则是不可取的。
2015 Vol. 0 (6): 13-20 [
摘要
] (
520
)
HTML
(1 KB)
PDF
(1230 KB) (
758
)
27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大工厂模式”吗———澄清一种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严重曲解
何干强
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自信,才能保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重启改革议程》第一作者为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诬蔑为“社会大工厂模式”,多次引用的马克思有关论述,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义。马克思十分清楚地揭示了社会再生产运动与企业再生产运动的共性和区别,不可能提出那种把企业管理放大到全社会管理的“社会大工厂模式”。该书的深层用心是,否定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指导中国当下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在改革指导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是非必须予以澄清。
2015 Vol. 0 (6): 27-29 [
摘要
] (
208
)
HTML
(1 KB)
PDF
(1951 KB) (
496
)
3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谓“转形问题”证伪
罗雄飞
狭义“转形问题”是由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的差异引起的一个伪问题。《资本论》中投入未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马克思的“疏忽”,它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表现手法。马克思在引入“误差”的基础上同时考察了价值生产、生产价格生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它们都是价值规律具体化(“一般化”)这一逻辑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人们对这些环节的认识始终是不完整或不准确的,一方面完全忽视“误差”基础上的商品价值决定问题,另一方面简单化地把这里的生产价格生产与“特殊条件”下的生产价格生产混为一谈,这是所谓狭义“转形问题”的首要根源。
2015 Vol. 0 (6): 36-41 [
摘要
] (
236
)
HTML
(1 KB)
PDF
(1061 KB) (
373
)
48
评弗利特伍德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学化的批评
张忠胜
英国学者弗利特伍德从批判实在论视角出发,指出演绎主义推动的数学化模型中预先嵌入以封闭体系为条件的事件恒常关联,因而反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化模型,并针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数学化提出批评。就其对劳动价值论数学化表述的批评来说,弗利特伍德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所运用的辩证逻辑演绎,因而只能停留在资本主义的具体层面上,而陷入封闭体系与现实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离开辩证逻辑演绎构建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化模型,也是很多西方学者在价值转形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一重大缺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化,必须按照马克思的辩证逻辑演绎,基于完整的价值转形视角进行构建和说明。
2015 Vol. 0 (6): 48-52 [
摘要
] (
266
)
HTML
(1 KB)
PDF
(1042 KB) (
502
)
53
空间生产的资本化与“加速”资本化———基于资本逻辑的历史演绎
熊小果, 李建强
空间生产在性质方面,应从两个维度中规定,在哲学上是人对空间的社会化改造,在资本主义历史中是资本基于积累逻辑对空间的资本化改造。在速度方面,资本积累以累进式方式运动,空间生产呈现出“加速”资本化特征。20 世纪70 年代,资本累进式积累的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空间“加速”资本化特征明确凸显出来。全球性地重构地理空间和开拓虚拟空间是“加速”资本化的事实确证,而去空间资本化的现实路径是社会主义制度。
2015 Vol. 0 (6): 53-58 [
摘要
] (
221
)
HTML
(1 KB)
PDF
(1063 KB) (
754
)
59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三个高度
杨承训, 张新宁
科技经济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脉相承,其认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所得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念、邓小平总结20 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所得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洞察21 世纪发展和我国面临的新常态所得出的“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系统领会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这三个高度,是自觉地认识、遵循和驾驭科技主导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
2015 Vol. 0 (6): 59-66 [
摘要
] (
267
)
HTML
(1 KB)
PDF
(1915 KB) (
39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